性格内向的职场新人最大的思维误区不是不够努力,而是认为性格内向限制了自己。
经常有学员咨询关于性格内向如何做职业规划的问题:
“老师 ,我性格内向,不擅长和别人打交道,我做互联网,要经常和用户打交道,我做不来,我不想做和人打交道的,我不强势,不会拒绝,不会选择,我表达能力不行,词不达意,你说我做设计行吗?”
总之,我不喜欢和别人沟通,我沟通能力不行,因为我性格内向。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成功人士都是能言善辩,面对大众款款而谈,在大多数人眼中外向的人似乎比内向的人更容易成功。那内向的人真的只能是默默无闻的小角色了吗?
笔者认为因为性格内向,导致职业发展受阻——这是对“内向性格”的高级黑。
通常来说,内向人更倾向独立工作,喜欢一对一交流,小范围社交,讲话之前想的比较多,更喜欢有深度的交流,不喜欢成为人群焦点。
另一方面,内向者的每个特质都有优势:
- 思考力更强。会更多地沉思,会有更敏锐的观察和嗅觉,这就是优势。
- 专注力更强。更喜欢专注研究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同容易把事情做到极致。
- 独处的能力。要有所成就,很多时候都要忍受长期的没成果,而独处能力能够让人内心更坚定。
- 人际关系更深度。内向的人喜欢单独深入的交流,他们积累的人际关系比聚会上的泛泛社交更有深度。
内向者的隐性领导力
笔者的同事L,甚少说话总是埋头工作。但是每次只要有集体活动,他一直都是最早去,帮大家准备好零食和水,也会最后一个离开,收拾垃圾打扫卫生。
我们虽然很少与他交谈,但是每次活动都会自发的与L一同准备与打扫。不必说话,却能让大家觉得窝心,这便是内向者的隐性领导力。
社交说到底是情感交流的渠道,而说话玩闹并非是交流的唯一媒介。这个社会上,人们太过在意言语的表达,而忽略了最重要的情感沟通。忘记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人们喜欢用话语来弥补内心的空缺。所以两个人吵架时,彼此说的话都又多又大声。
接触越多的人越发现,两个人之间出现矛盾不是因为不说话而是因为不用心。用心是内向者先天自带的能力,他们善于观察,懂得换位思考,又能注意到很多细小的事。所以内向者,是低调的领导者。
苏珊·凯恩在《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中说过,其实内向也不过是与外向相对的一种性格特质,而不是一个需要改变或能够改变的心理问题或性格缺陷。内向者在社会上的身份更多是,艺术家、建筑师、工程师、科学家等角色。
书中提了几种对内向人的误解:
- 内向者不爱社交
我们只是不爱无效社交,若对方思想有深度,有远见,我们依然会愿意与其深交。
- 内向人不爱说话
我们更爱倾听,信息输入后用自己的知识进行理性分析,然后逐一说出。
- 内向人很自卑
因为大多数公司招聘时都倾向外向性格的人,所以在招聘时“内向”成为了短板。每个人都有长处短处,非要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比自然会觉得高人一等,会错以为对方自卑了。
- 内向人不好取悦
我们没有夸张的感情表现,总是一副“扑克脸”。其实内心戏强大到他人无法理解。
- 内向人不幽默
国外有憨豆——罗文汉金斯先生,国内有周星驰先生。这些荧幕前逗比,荧幕后腼腆的电影大咖,他们都是内向人。
外向的人心理能量指向外部,因此他们更活泼,喜爱社交;内向的人心理能量指向内部,因此他们对内心世界更感兴趣,更安静,喜欢独处、自省和思考。
提升社交能力,寻找真正的出口
但有的人说,我就是很羡慕那些能在人群中高谈阔论、在朋友聚会时谈笑风生的人,我要怎么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呢?
其实,内向性格者表达适当,倘若有行动力强就是智者——关键还是看你的行动力。
你可以去观察公司的顶级销售人才,内向的人也许更多,甚至是有些人看上去外向,而事实上比较“内向”。
那些上一秒在台上慷慨激昂演讲的领导,也许之前还在后台手心出汗,紧张的双腿发抖,他们就是表现的更加沉稳和淡定而已。
都是在自己的社会角色中要表现的更成熟,更老练,更优秀。
爱默生说,“去做你害怕的事,害怕自然就会消逝。”曾经我也害怕当众演讲,大学时候我就报名参加各种演讲比赛,刻意练习,现在也不能说一点都不紧张,不过确实提炼成为了自己的能力。
其实,我们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又一个社交圈子相交重合、环环相扣的社会,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驰骋于哪个领域,立足于哪个岗位上,都一定离不开与陌生人的沟通交流。
然而,在不断地锻炼、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过程中,笔者相信与此同时,你的自信心、各方面的知识体系也会相应地建立起来。
因此,不要害怕现有的枷锁、把自己封锁在黑暗的牢笼当中。鼓起勇气打破现有的禁锢,才是关键所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我们只有将自己推出舒适区,进入不舒适区才能真正的进步。
不知道如何沟通、不知道如何训练自己,认为自己就是不行,才是内向者的最大问题。
性格仅仅是人的特质,并没有好坏之分,内向者并没有错,不要被那些对内向的“误解”而迷失自己。无论外向还是内向,希望你活成你原本的样子……拥抱那个躲在角落不爱说话的你,拥抱那个喋喋不休没有安全的你,那才是你原本的模样,接受他远比疏远他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