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蚂蚁科技,某位退而不休的大佬,曾在前两年指出蚂蚁科技下的两家小贷公司杠杆大概在50倍左右。相关分析,网络上有很多,我就不再重复了。金融监管部门目前已出台互联网小贷征求意见稿,要提高联合贷款本金比例,不出意外的话,下一步应该也会出台ABS规模和资本金比例约束的统一标准,可能还会对ABS中劣后比例和规模有更详细的规定。这里,我想谈一谈蚂蚁杠杆率背后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一、变废为宝的炼金术
我们知道从蚂蚁借钱的人,基本上是银行眼中的“次级客户”,这些客户通常没有银行认可的抵质押品,风险太高;要么单笔借款金额太小,效益太低。总之,这些不是银行的菜。然而,有意思的是,这些“次级客户”经过蚂蚁加工后,生成的联合贷和ABS(资产证券化)产品,却得到银行的争相追捧。
蚂蚁这种“变废为宝”的能力从何而来?第一,通过淘宝和支付宝的消费场景,积累客户数据并持续更新;第二,成熟的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基于海量数据,从海量客户中自动识别出相对优质的客户,降低违约风险;第三,芝麻征信提高了蚂蚁客户的违约成本,特别是小额借款,赖账之前要考虑一下值不值得;第四,这一切都是线上化、自动化,跟银行传统贷款模式相比,极大节约了各种经营成本,即便几百块钱的小额贷款也有利可图。
二、银行为何沦为蚂蚁的接盘侠?
以上四个原因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是海量客户数据。
如果把贷款看成一般商品,那么客户数据就是最重要的原材料。互联网消费场景能够源源不断获得原材料,互联网巨头们可以选择自己放贷款,也可以选择出售原材料给银行,反正躺在金矿上,已立于不败之地。而受制于监管和商业基因,银行不可能开发自己的消费场景,难以积累客户数据,面对互联网行业向金融领域的渗透,处于明显的劣势。
尤其是这两年,四大行开始搞普惠金融,凭借低利率优势,争夺中小银行的优质客户,导致不少银行面临“资产荒”,手上有钱,却找不到合适的客户。中小银行只能寻找互联网行业合作,使得“助贷”、“联合贷”、消费贷ABS规模越来越大。蚂蚁(和背后的阿里)手上握着10亿个人客户和数千万小微型企业数据,自然是这场互联网金融盛宴的最大赢家。
所以说,蚂蚁科技的杠杆率是果,而互联网行业的垄断是因。
三、社会财富加速向互联网行业集中
单纯从金融监管的角度限制蚂蚁的杠杆率,扭转不了互联网行业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强势地位。因为,客户数据这个原材料,牢牢掌握在互联网行业手上,所以在同样的金融监管尺度下,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优势过于明显。而且互联网行业寡头垄断的天然特征,使得阿里和腾讯等寡头有极强的议价能力,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原先金融行业的超额利润,将逐渐落入互联网巨头的腰包。
仔细想想,其实互联网行业早已颠覆了很多传统行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论是下里巴人的实体店,还是阳春白雪的金融业,谁也没法扭转生产力向前发展的趋势。互联网行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向各行业渗透过程中,处于明显优势地位,不仅提升社会效率,还在社会财富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
微软、苹果、谷歌、亚马逊、脸书和特斯拉这6家公司,占据纳斯达克100指数一半的市值。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在2018年个人财富突破1000亿美元,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千亿富翁,而短短两年后他的个人财富就突破了2000亿美元。互联网行业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造富和财富迁徙运动,而财富集中的趋势还在加速。
四、互联网行业反垄断和监管正当时
这么拼命加速,连马斯克都看不下去了。他在2020年6月推特发文,建议拆分处于垄断地位的亚马逊。在政界关于分拆互联网巨头的呼声也越来越高,2020年美国国会召集亚马逊等四巨头,召开反垄断听证会;2020年10月,美国司法部对谷歌提起反垄断诉讼。
就在上交所暂停蚂蚁科技上市的一周后,2020年11月10日,“为预防和制止平台经济领域垄断行为,引导平台经济领域经营者依法合规经营,促进线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市场监管总局就《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这也表明了,决策层已经注意到,不仅仅是互联网金融要加强监管,互联网行业本身的也要加强反垄断,才能从根源上防止互联网行业对社会资源和财富的过度占有,让各行业能够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下良性竞争。
作为信息化革命集大成者,互联网技术有其先进的一面。线上购物、移动支付、移动通信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银行业在内的传统行业变革,极大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也创造了无数新的工作岗位。但时至今日,蚂蚁已成大象,互联网行业的行业集中度已超过银行业;互联网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远超过银行业。是该加强互联网行业的监管了,从反垄断和保护用户数据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