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现在是热门的话题,引爆国内的舆论市场。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垃圾分类对于产品从业者来说,有什么新的机遇与挑战?产品从业者应该如何思考这些问题?
近期,从上海开始率先实施的垃圾分类条例一下子引爆国内的舆论市场。社会各界对此政策的观点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垃圾分类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而反对者则认为垃圾分类过于繁琐,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不便。
暂且不说哪方的观点是正确的,以个人拙见来看,无论是单纯的支持或者反对,从产品从业者的角度都是不职业的,也是没有意义的。作为产品从业者,对于垃圾分类这个课题,更应该思考哪些问题呢?
思考点:垃圾分类的痛点在哪里?为什么引发这么多的抱怨?
从网友发的微博看,吐槽的重心主要有以下三点:
- 分类过程繁琐,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 分类名称没有做到见名知意,很难分清垃圾的属性。
- 投放时间与上班族通勤时间冲突,导致上班族没有时间丢垃圾。
对于一个产品来说,以上的吐槽实则就是产品痛点,产品从业者的工作就是为痛点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提升用户丢垃圾的体验,从而让用户为解决方案付费。接下来我们一个个分析上面的痛点,探讨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01 分类过程繁琐,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既然有需求,一定会有市场。分类这项工作最终会催生出第三方服务商(事实上目前已经有创业者在进行小规模试点代收垃圾的服务)来解决。那么第三方服务商能从垃圾分类这个工作中获得什么呢?
首先是分类的时间成本所得,服务商为用户提供分类服务,理应获得相应的劳动收入,然而这可能不足以维持公司继续盈利,那么这类服务商还能从什么方面拓展业务从而支撑自己的运营呢?
二手回收既然垃圾分类服务商每天都要到用户家里帮助收取和分类垃圾,那么用户与服务商的接触将较为紧密,在服务过程中也不断增加信任感。既然如此,分类商完全可以从事二手回收的相关业务。
对于用户来说,需要被二手回收的物品在本质上也是垃圾,只不过是更具有价值的垃圾罢了。服务商可以制定自己的标准,按照回收商品的成色进行定价,之后再转卖或者直营二手商城盈利。而对于用户来说,也省去了在二手市场上和买家沟通的成本,更降低了交易时的风险,省时省心,一举多得。
数据收集想要充分了解一个人,最核心的方式就是获取这个人的消费数据,而消费数据掌握在电商平台与支付平台间,我们很难获得。那么从垃圾中获取这个人的消费状况也许是一个“曲线救国”的方式。垃圾是不会骗人的,通过对家庭垃圾的分析可以知道这个家庭大致的消费喜好,财富地位等等,通过对一个地区产生的垃圾分析,可以知道这带人更喜欢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垃圾就是数据,数据就是钱。
02 分类名称没有做到见名知意,很难分清垃圾的属性
北京在实行垃圾分类时,用“厨余垃圾”代替上海的“湿垃圾”,用“其他垃圾”代替上海的“干垃圾”,就显得清晰多了,如果将垃圾分类当成一个产品来看,北京和上海的小规模试点就是“灰度发布”,而不同的分类名称则是“A/B测试”。互联网方法论的本质来源于传统的经验,而产生的新经验又具有延展性,可以运用在各行各业,社会不就是这么不断进步的吗?
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人一生大概要面对两万到三万种不同的产品,当这些产品完成了生命周期后,最终都是要成为垃圾。对于用户来说,也就是要识别两万到三万种不同的垃圾种类,有些品类无法分清也是可以理解的。而针对于生产厂商来说,面对的就只有自家生产的寥寥几款产品而已,能不能让垃圾分类的这个工作由用户本身转移到生产商身上呢?要求厂家在出厂前将生产产品所带来的垃圾写在包装或说明书上,这样当产品完成它们的使命后,用户可以很清晰地对产品所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从而准确投放。
我还注意到,上海的垃圾分类管理实行之后,淘宝立马上线了AI垃圾识别的功能。
虽然只是一个测试的小功能,但对于淘宝来说也许是一个新的尝试。设想我扫描了一个鼠标之后,淘宝就知道我丢了个鼠标,一边可以给我推送同类鼠标的广告,趁机引流,一边在闲鱼端向我发放一些电子产品补偿券,一个从购买到垃圾处理的闭环就形成了。
还有垃圾分类小程序,垃圾分类小游戏,淘宝上甚至有垃圾分类教学道具的销售,真让人感叹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啊!
03 投放时间与上班族通勤时间冲突,导致上班族没有时间丢垃圾
首先,每天两次,每次两小时垃圾投放时间点确实避开了上班族。但是一个小区里居住着的居民五花八门,我们知道,上班族以中青年人为主,相较于老年人,他们更知道如何在社交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掌握着社交媒体上更大的话语权。所以,将微博上的意见当做调查的样本是否妥当?作为产品从业者需要特别小心陷入样本偏差的误区。
再次,如果假设样本数据准确,之前的垃圾处理第三方服务商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定价,包分类包丢弃的服务价格显然与只负责丢弃的服务价格是不一样的。这样拥有不同需求的家庭就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服务类型。对于价格敏感性家庭,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完成分类工作,对于时间成本敏感性的家庭,他们也许就完全将这项工作外包出去,这样社会劳动力便得到了最有效的利用。
当然以上只是作为产品从业者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想法,在实际的操作中,肯定还有诸多遗漏,但产品的迭代不正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吗?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一点,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
本文由@陈余忻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上一篇:也谈互联网产品的分类
下一篇:网站制作的步骤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