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博士、医学博士鲍里斯·塞德兹,在研究和借鉴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的基础上,用自己独创的方法充分挖掘儿子小塞德兹的潜能,对他进行天才教育,结果大获成功。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发展了“天才养成论”。塞德兹博士在教育儿子中发现,几乎所有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天才,但是大部分孩子错失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机。家长在错误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下,把孩子变成了俗物(庸才)。
小塞德兹1岁半开始接受教育,3岁就能自由读写,5岁通过职业医师资格考试,7岁自学完高等数学,8岁学完所有中学课程,9岁解答出最难的博士数学题,11岁进入哈佛大学,15岁以优等生毕业并获博士学位,成为“哈佛历史上智商最高的天才”(其智商大约为250~300)。
天才与俗物是如何产生的
天才是由正确先进的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天生的!小塞德兹并不是上帝心情愉快时偶然创造出的神童,而是在后天的正确教育下精心培育的天才。
庸才、俗物则是错误落后的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
教育方式决定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在教育孩子之前,家长首先要心里清楚,你想将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理想中的完美的人是这样的:胸怀宽广、智慧出众、富于献身精神,为全人类的幸福努力奋斗;能看到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缺陷,并立志为彻底解决这些矛盾和缺陷而努力。可能这个目标过于高,但我认为教育就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培养孩子。当前的很多教育都在教孩子如何顺从,如何见钱眼开,这样的教育方式应该有所改变。
根据史料和相关记载,古希腊人有着早期教育的习惯。
在古希腊,男孩子们不会受到丝毫娇宠,从婴幼儿时期他们就开始接受各方面的训练。古希腊一位哲学家在文献中提到,儿子出生才几个月,还是细皮嫩肉的,他就经常带儿子去海边散步,吹海风。如果天气好的话,要先给他洗海水澡,再沐日光浴,把儿子的皮肤晒得通红,使孩子从小就有健壮的身体。等儿子再长大一点儿,就给他朗诵荷马的诗歌,还带什么都不懂的他去看戏剧。古希腊人的早期教育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从各个方面都能看出来。
一百多年前卡尔.威特所受的教育和现在小塞德兹等所接受的所谓的先进教育其实就是早期教育。用卡尔.威特父亲的话说,就是教育要与儿童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我也一直坚信早期教育能够造就天才。通过雅典人的经验,我更加确信:现代人如果实施正确的早期教育,也可以成为非凡的人。
【我的评论】很多兴趣的激发就是利用幼儿时期的强大吸收能力和求知欲,过了这个阶段,往往就很难激发兴趣,利用求知欲了。
父母希望孩子乖和顺从,这将扼杀孩子的天性
孩子们就是长期在压抑天性的生活中渐渐走向平庸的。而那些改变世界的天才人物,他们表面上各有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幼年时期都是自由的,他们的天性没有被压抑,他们充分施展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按照一定的条条框框,处处限制他,时不时提醒他要循规蹈矩,使其从小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下成长,在这样的培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多半会成为庸才。庸才都很相似,他们听话,唯命是从,从来不反抗家长和老师,为了避免被老师批评,他们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不做那些所谓的“坏孩子”们热衷的出格事;对于别人给他们的东西,他们一味地接受,丝毫不怀疑,没有一丁点儿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庸才在我们的身边俯首皆是。
格兰特尔.哈塞,小塞德兹最要好的朋友,他就“不自由”。
格兰特尔一生下来便备受束缚。他被层层衣服裹得严严实实,腿都直不起来;他饿了,可如果还不到喂奶时间,就只能饿着,于是他被迫养成了吸吮拇指的坏习惯,接着家庭医生劝告说,不要让他养成这个习惯,医生叫他妈妈把他的手臂绑进袖筒里,或者把什么难闻的东西涂在他的指尖上;当他开始在地板上玩耍时,“淘气”“肮脏”之类的话语满屋子都能听得到。殊不知,孩子冷酷的性情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在大人们教他怎么变得守规矩的过程中滋生出来的。
家庭中的一些小事经常引得格兰特尔的父母大声争吵,这些吵闹声刺痛了格兰特尔脆弱的神经,他很害怕,并不停地哭泣,而这种没来由的哭泣又常常会招惹来父母的打骂。
在父母的“培训”下,格兰特尔从小就表现得很有教养,当亲戚邻居送给他一块巧克力时,他肯定会说“谢谢”;在有人让他离开的时候,他也会毕恭毕敬地说声“是的,先生”;他还必须留心自己在饭桌上的举止,即使快要饿晕了,也不能狼吞虎咽,发出声音;而当大人谈话时,他也不能插嘴,即便有些话题他很感兴趣。
从智力上看,格兰特尔无疑是正常的,而且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他成绩优异,总能很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以至于那些愚蠢的老师们没有机会对他进行嘲弄和责罚。但是,他的学校生活没有任何乐趣可言。因为学校不希望学生有丝毫反抗,只想把孩子们都培养成循规蹈矩、言听计从的学生。在学校里,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任意欺负、捉弄低年级的学生,这似乎已成了一种惯例,格兰特尔虽然对这一惯例充满憎恨,但他也不敢提出什么异议,只盼着自己早点长大能成为高年级学生。
格兰特尔将来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这很容易想象,因为我们周围到处都是这样的人。可以想象,他也会像其他人一样上大学,但是他们在大学毕业时学到的那些肤浅、毫无实用的知识和学问,或许只能帮他看看报纸、无聊的电影和流行的侦探小说。
而且就算读完了大学,格兰特尔也不会知道自己到底想从事什么样的事业。他虽然在小时侯也曾有过梦想,希望成为一名探险家、飞行员或是画家,但他的这些理想不但没有得到鼓励,相反却招来人们的惊呼:“别傻了,你以为靠这种职业能够在社会中立足吗?你能赚到足够的钱养活你的妻子和儿女吗?”最后,他的梦想就这样被扼杀在了摇篮中,理想成了无足轻重的幻想,在一些重要的选择上,最终还是遵从了父亲的意愿。
格兰特尔做学生时很憎恨学校,但离开学校后,他又常常说:“尽管我在学校经常挨打,但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后来,他让自己的儿子也上了同样的学校。于是,父亲的权威也就像传统一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
事实上,很多孩子都跟格兰特尔一样,他们的成长路线都大同小异。小塞德兹的表哥马戈.奥贝立克斯生于一个很富有的家庭,从小在昂贵的私立学校念书,但是他的发展与可怜的格兰特尔没什么两样。马戈也同样过着平庸乏味的生活,终日为现实所奴役,感受不到任何自由和快乐。
孩子们就是长期在这种压抑天性的生活中渐渐走向平庸的。家长们则认为,应当让孩子学会为大人们着想,让大人省点心。因此,大人们都认为,把孩子培养成为服从、礼貌和恭顺的人十分重要。孩子们的自由天性就是被这种愚蠢的力量扼杀的。他们还在摇篮里时,就被“折磨”得毫无生气,一切教育都在教他们拒绝生活。他们从小到大经历的全部是“否定”——不要吵闹、不要顽皮、不要说谎、不要不守规矩……
在这种糟糕的教育下,孩子们最终只能成长为与他们的家长一样的人——狭隘、唯唯诺诺、唯命是从、恃强凌弱……
而那些改变世界的天才人物,他们又是怎样的呢?他们表面上各有特色,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幼年时期都是自由的儿童,他们的天性没有被压抑,他们充分施展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我的评论】自由的精神,就是孩子可以按照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来学感兴趣的知识,并不断加以运用。
单凭学习成绩不能衡量出孩子能力的高低
学校应该培养有创造力的人,从而产生各种新的观点和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单凭学习成绩绝对不可能衡量出一个孩子能力的高低。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只能把小孩变成“高分低能”的人。
培养天才必须依靠先进的教育方法,但是指望我们现在的学校实施这种教育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它们早已成了庸人汇集的场所。
学校用陈旧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一大批俗物,这些俗物又充斥了学校,把学校变成了一个个兜售学问的零售店,而教员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店员,尽管他们大多数都在尽职尽责地“销售”知识产品,但你从他们的授课中丝毫感受不到创造力,感受不到追求知识的乐趣。
学校的管理者,他们只管制定出严格的规则,并以此为准则培养了一大批中规中矩的人来。所以,从现在的学校很难发现有鲜明特点的人。我认为,学校应该培养有创造力的人,从而产生各种新的观点和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清一色的庸人,数量再多也没用。但是在现在的学校,那些行为不合规范或者不符合如今评判好坏学生标准的孩子,不是被喝斥,就是被挖苦,更有甚者,被开除学籍。
学校教育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应试教育,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考试制度能够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学校便以分数的高低来判断一个孩子的能力。但是人们心里其实应该都明白,单凭学习成绩绝对不可能衡量出一个孩子能力的高低。
【我的评论】学校的僵化体制是工业化时代培养足够的产业工人所需要的制度,但是并不适合知识时代的人才培养。
地理知识的应用
格兰特尔比小塞德兹大几岁,在中学里早已学习了地理学、动物学和植物学等课程,而且成绩非常好。而小塞德兹由于不能上中学,只好在家自学。对于这些实用性的科目,我总是先培养他的学习兴趣,让他边玩边学,而不是像在学校那样,先背熟一些人名地名。我经常带他到野外去散步,解剖一朵野花,或者教给他有关昆虫的知识,或者让他观察地貌绘制地图。通过这种生动直观的教育方式,小塞德兹在这些方面的知识远远超过了其他孩子。
有一次,格兰特尔地理考了满分,他高兴地把试卷拿给我们看。哈塞先生当然也很高兴了,非常得意地说:“威廉的地理不是也学得挺好吗?不如也来做做题,检验一下他学到的知识。”结果小塞德兹的成绩并不太好。哈塞先生于是劝我说:“我认为之前你那种在玩中学习的方式是行不通的,你还不如教威廉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
但不久后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了他的错误。那年夏天,我们和哈塞先生两家人准备一起去海边度假。小塞德兹和格兰特尔在临行前一天不知从哪里听说距波士顿十几公里的勒沃夫镇来了一个俄罗斯的马戏团,据说这个马戏团的节目非常精彩。两个孩子非要吵着去看表演,但是我们船票已经都买好了,这么多人也不可能为了他们看这个而推迟行程。
我和哈塞先生分别斥责了两个孩子,让他俩别任性。他们俩都很不服气,格兰特尔还嘟囔了两句,小塞德兹鼓动他说,“干脆我们悄悄地跑去看吧。”格兰特尔惊诧地说:“这怎么行啊?”小塞德兹继续鼓动说,“怎么不行啊,我们如果搭便车的话很快就去了,就算是走路去,也不远。”“不认识路啊!”“这多简单啊,我把我爸爸的地图册从书房拿出来,不就能找到路了吗?”格兰特尔犹豫地说:“可是,我不太会看地图啊。”这下轮到小塞德兹吃惊了:“别逗了,你的地理不是总考满分吗?不要再给自己不去找借口了,你去不去吧?你要是不去我就自己去了。人们都说那个马戏团还要表演老虎吞活人呢,我可不想错过这么精彩的表演。”
在小塞德兹的煽动下,格兰特尔终于答应一起去了。他们从我的书房里偷出需要的地图册,又带了几个汉堡,趁着大家忙乱着收拾行李之际,偷偷溜出去勒沃夫镇的路。走了不远,小塞德兹就发现格兰特尔确实不会认地图。每当他们遇到岔路口,需要在地图上找出该走哪条路时,格兰特尔总是束手无策。而小塞德兹由于从小就学着画地图,对地理有着直接而感性的认识,走起路来一点问题都没有。
一路上,格兰特尔总在抱怨又累又无聊,小塞德兹却玩得兴致盎然,还时不时地捉住一只鸟,告诉格兰特尔这叫什么,它们的习性是什么,属于哪个科(他可以说得出大部分草木虫鸟的名称)。而考试成绩不错的格兰特尔总在惊讶地说,原来这个就是书上说的三叶草,那个就是甲壳虫啊。他俩就这样玩着走着,后来幸运地搭上便车到了勒沃夫镇。当我和哈塞先生找到他们的时候,两个小孩正在津津有味地观看小丑变魔术呢。
由此不难看出,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只能把小孩变成“高分低能”的人。
【我的评论】会用知识,有兴趣和好奇心,才是教育的本质,而考满分不是。
教育的理想
教育的理想在于发展先天的个性,培养独特见解和首创精神。从小就要培养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及对美术、文学的欣赏能力,使他们成为有造诣的多方面发展的人。
如今的学校教育培养不出完美的人才:很多天才上学时,成绩都很不好,有的甚至被老师和同学认为是“笨蛋”。为什么有才华的学生在现行的教育制度下不能发挥出自己的才华?主要是因为学校的老师和校长全都是些庸人。学校的规章也都是由这帮庸人以自己为标准制定的清规戒律,所以我们的教育变成盆景式的盆栽,清规戒律繁多,容不下才华出众的学生就学。即使允许入学,也要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使其不能自由发展。那些天才人物之所以成绩不好,大多数是由于他们热衷于某种专业,达到了入迷程度而无暇顾及其他的缘故。
从前在某小学的一个班里,有两个孩子,他们的成绩都很差,总是排在全班倒数第一二名。多年后他们见面了。一个是威尔姆.罗林克,维也纳国立歌剧团的团长;另一个是利比希,著名的化学家。
据说利比希在大学预科学习期间,有一天校长到他所在的班里看到他不爱学习,就谆谆教诲:“你要努力加把劲,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如果总是像现在这样,老师对你也没办法,父母也会觉得你不孝。”接着又问他:“你今后打算干什么呢?”他理直气壮地说:“我要当一个化学家。”听到这里,全班同学都哈哈大笑。后来,他父亲让他退学了,在一个药剂师手下当学徒,据说也只干了10个月,就因为“没有用”被解雇了。
文豪斯科特成名后,去访问他小时候上学的学校,学校特意准备了一堂课让他观摩,但他并不满意,问:“哪位学生在你们学校学习最差?”老师们感到很难为情,但还是不得不把一个学生拉到他面前说:“他是全校最差的一个。”那个学生面红耳赤,不敢抬头。斯科特抚摸着他的头,和蔼地说:“你是个好孩子。”说完斯科特从口袋里取出一枚金币给了他。因为斯科特过去在这里学习时,学习成绩总是倒数第一,也被人认为是劣等生。
东方学者克莱弗劳德在柏林大学时,考试时什么都不会,考官问他:“你什么也不会吗?”他出人意料地回答:“不,我会中文。”
林耐,被称为是植物学先祖,在某大学预科学习时,成绩非常差,校长曾给他父亲写信说:“您的孩子不适合学习,不如早点退学,学门手艺,今后好有个谋生之道。”
而发明家和政治思想家中,也有不少人是由于终日沉思才学不好功课的。
休谟在孩童时期就善于思考问题,所以往往显出一副发呆的样子;牛顿由于热衷于思考数学问题,常常忘记别人的命令和委托,他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总是倒数第一名,但他很会制造机器玩具。
达尔文从小热衷于观察动植物等,曾遭到校长的训斥:“你光搞这些东西,简直是在浪费时间,不好好学习功课,学习这么差。”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知道,有着过人才华的学生不光在入学前遭到非难,甚至在他们跨进校门后,也会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而遭排斥。希望大家记住,教育的理想在于发展先天的个性,培养独特见解和首创精神。有才华的学生在现在的教育制度下潜力发挥不出来。自由教育造就了雅典时代希腊文明的很多伟人;相反,繁琐的不合理的教育使得拜占庭时代希腊文明极度贫乏。因此从小就要培养幼儿的分析判断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以及对美术、文学的欣赏能力,使他们成为有造诣的多方面发展的人。
恰当的教育是天才成长的沃土。要想早日把孩子培养成天才,成为出众的人。首先要找准孩子的天赋方向,孩子的天赋有时并不是随便就能判断得出来的,尤其是一些潜在的智能,我们需要一套科学的测试方法。然而这套方法不同于市面上流传着的各种智能测试,但测试孩子的天赋并非简单的答题,除了成熟完好的测试系统,科学分析测试结果,为孩子量身打造发展方向和方法才是更重要的。
找准孩子的天赋方向后,发挥优势,用优势补足劣势,全面发展。培养特长倒不最难,最难的是全面发展。现代社会竞争残酷,多面手适应日益变化的形势更强,竞争力更强。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盲区和缺陷,现在很多父母不是发挥孩子的长处,而是想尽办法补孩子的短处,结果适得其反。孩子之所以不爱学习,是因为没有找到能让他喜欢的学习方法。偏科现象很普遍,天生就什么都爱的人毕竟是少数,但是我们必须直面孩子的盲区,有效利用他的优势和兴趣点。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单单兴趣,孩子内在的潜能和天赋也急需父母去挖掘。然而并不是说,只鼓励孩子做喜欢做的事,他不喜欢做的事就不做。
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入手,以他感兴趣的事物为方式,同时引导他开发自己不感兴趣或者弱势方面的潜能。让孩子在愉快的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
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能,尊重孩子,让孩子快乐学习。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宠爱,到了学校就不再是独一无二了,要引起老师的注意比在家里难多了。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受到关注,都愿意交流和互动。孩子们的主动性不单单取决于性格,父母和老师的启发和鼓励是很重要的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代的孩子接触到了很多前人所没有接触过的新鲜事物,他们很容易接受这些新鲜事物,因此父母也要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进步,跟上孩子的脚步,避免产生代沟,陪伴孩子一块成长。现代父母不是要发号施令,或者整天围绕着“小皇帝”“小公主”转,而是跟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倾听孩子的心声,成为他最信任的朋友,引导他健康成长。
要想让孩子优秀,父母和孩子应站在同一视角上沟通,作为孩子的朋友,面临问题的时候一起来解决,而不是命令。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全面发现孩子的潜在优势,学会赏识他们,还要以他们为中心组织学习内容,让孩子们乐于学习。
【我的评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兴趣挖掘孩子内在的潜能和天赋,许多父母并没意识到这个的关键。由于兴趣无时无刻不在,不可能委托学校和其他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做好。
早期教育决定孩子一生
大量的事实表明,人的求知欲在幼儿时期,也就是在两三岁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了。
“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这一连串的问号不停地出现在孩子的脑海中。
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孩子的求知欲望已经开始产生了。
孩子几岁开始接受教育为好?这个问题不能笼统定论,因为孩子发育的时间有早有晚。一般来说,一两岁就开始早期教育为好。教育家们对此不以为然,他们总一相情愿地认为这么早对幼儿进行教育是有害的,但他们的这一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
我的儿子威廉.詹姆斯.塞德兹就是从一岁半开始接受教育的,他那时便已经开始了语言、书写、数学、音乐等科目的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人或许会认为,这种教育一定像在温室里栽培花草一样,人为地促使其早熟,是人工神童。所以这样的孩子将来的发展会是一种病态现象,最终的结果是“二十岁后是凡人”。我并不想对这种论调作任何的辩驳。事实上,很多实例已经证明了他们的看法是纯粹的无稽之谈。
据我所知,人类在婴幼儿时期的接受能力极强,很多成年人都忽略了这一点。在我和妻子共同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即使是刚出生三四天的婴儿,他已经本能地从环境中开始吸收一切。
事实上,只要细心观察过孩子的父母,都会与我有相同的感受。即便是在教养方式不充分的情况下,婴儿们为了发挥这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也做出了令人诧异的努力。他们的吸收能力是超强的,他们能很快且毫不费力地学到很多东西。
就像前面说过的,我儿子小塞德兹3岁时就能自如地阅读和书写了。人们对此议论纷纷,很多人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也有人认为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小塞德兹与生俱来的天赋。
然而,我可以发誓,小塞德兹的这种能力并非来自他们所谓的“天赋”,而是得之于教育。
从儿子刚睁眼开始,我就对他进行训练了。我认为这种最早的训练就是教育的开始。
和天下所有父亲一样,我也以充满欢欣的心情第一次去接触儿子的目光。然而,我并没有像别的父亲那样仅仅局限于享受初为人父的快乐,而是从那一刻开始对他着手进行教育。
儿子的眼睛是明亮的,无时无刻都在透露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我想他一定记住了我。既然他能记住我,应该也能记住别的东西,于是,我将我能拿到的东西都递到了他的眼前。我想他一定是乐意接受的。我完全能够想到,他是多么急切地想认识一下这个他刚刚来到的世界啊。
事实证明,我这么做,对训练儿子的视觉很有好处。由于他一出生就认识了各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东西,这使他对形象和色彩有了最初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许多孩子没有的。在小塞德兹长到一岁多的时候,这一做法就渐渐发挥了作用。我认为,他在开始学习认字时能毫不费力地把他们记住,完全得益于这种最初的视觉训练。
对于孩子的听觉训练,我也采取了同样的方法。我不停地跟他说话,并要求他的母亲也这么做。我不仅对他说完整的句子和单词,还特意将每个字母用标准的发音念给他听。这种看似不经意的做法对刚出生的婴儿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他后来能快速掌握语言的根本原因。
遗憾的是,很多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父母们并没有这么做,他们只对孩子不停地念同一个单词“宝贝、宝贝”,这样做,给孩子留下的只是有限的印象,对孩子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
小塞德兹被人们称为天才,他表现得如此与众不同,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此吧。他在生命之初就得到了别的孩子没有得到的训练。在人生的起点上,他要比别人学到的多得多。这么做,使得他在接受正规教育的时候,一切就变得容易很多。虽然年龄只有一岁半,但他的感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同龄孩子。随着这种能力的逐步增强,他的求知欲望也一天天增长起来。与其说我在一岁半时对儿子进行教育,不如说在那时我是不得不开始对他进行教育的,因为在那时,我感觉到了他对知识的渴求。
可以这样说,我对儿子所做的训练,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为他这种求知欲的萌发做准备。
两三岁的孩子是最可爱的。他的头脑已经不像之前那样一片空白,而是在两三年之中以惊人的速度吸收了大量的信息。他对这个世界似懂非懂,他虽然了解了一些,但还想了解得更多更多……
“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这一连串的问号不停地出现在孩子的脑海中。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孩子的求知欲望已经开始产生了。
由于小塞德兹早在一岁半时就已经接受了教育,所以他的求知欲望萌发得似乎更要早些。他不仅在语言和文字上有许多问题要问,还想弄明白其他的许多事情。
他常常问我:“那些大山是怎样来的,它们也是妈妈生的吗?”“树林为什么总是成片成片的,为什么总是在春天发芽而冬天落叶?”“人为什么要穿衣服而动物却不需要?”“为什么冬天会下雪?”“钢琴的琴键为什么有黑白之分?”
这些问题常常让我感到头疼。有时候我真想大声训斥他,让他闭嘴。但我并没有这样做,因为我知道,如果那样做的话会扼杀儿子宝贵的求知欲。
那么应该怎样去面对孩子这种求知欲的萌发呢?很显然,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地对孩子进行合理的教育。
【我的评论】家长需要付出很多时间,耐心地对待孩子的求知欲,一旦不耐烦地扼杀了,以后培养起来非常难。
早期教育的反面例子
我大学的同学、现在的同事米盖尔博士是个建筑学专家,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大学教授。他的宝贝儿子里特与小塞德兹同岁。
不幸的是,在我儿子小塞德兹已经能阅读那些似乎只有成年人才能读懂的书籍时,里特却仍然一字不识。
为什么呢?
显而易见,正是由于我的这位朋友忽视了对里特的教育,致使这个聪明的孩子的求知欲望在它刚刚萌发之时便枯死了。
米盖尔博士和大多数人一样,既没有在孩子的婴儿期给他任何训练,也没能有意识地对他进行教育。非但如此,他几乎从不回答孩子提出的任何问题。
当我和他谈到这件事时,米盖尔博士不以为然地说道:“你所说的那些训练,我认为是多余的。你刻意地让孩子看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对他来说有什么意义呢?至于你说的孩子在两三岁就有了求知欲望,我当然同意。但这是很正常的事,没有必要再去给他强加什么过多的教育。孩子嘛,让他尽情玩耍就够了,那些多余的东西只会损害他的大脑。”
听了米盖尔博士的话,我大为吃惊。像他这么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持这样一种愚昧的观点,那么其他的人更是可想而知了。
米盖尔博士继续对我说:“他的那种所谓的究理精神已经使我够头疼的了,我还敢再给他什么多余的教育吗?他的问题就像河水一样滔滔不绝,我回答他一个,他又会产生数个。你说,如果总这样下去,我还能做其他的事吗?”
“什么?!”我不解地问他,“你对孩子的问题感到厌烦?”
米盖尔博士没有回答。
“那么,你不关心你儿子的教育吗?”我问。
“当然关心,我只是想在他长大一些之后再开始。那时,他的理想已渐渐形成,教育会变得有效而合理。”米盖尔博士振振有词地说道。
事实上,米盖尔博士的观点错误至极,这一点在他儿子里特四五岁时就表现了出来。在一次拜访中,我见到了里特。
记得那一次,米盖尔家中有很多人,都是我们大学时的同学。当然,也有各自的孩子们。当大家都在感叹时光飞逝,都在回忆大学时代的美好之时,我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
我儿子小塞德兹正在与其他的孩子们欢乐地做着游戏。这是令大家都感到愉快的事,因为大人们曾是相处得极好的同学,孩子们现今也成为朋友,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当然为之欣慰。
然而,只有一个孩子犹如单飞的孤雁,他静静地坐在一旁,似乎对周围的事物毫无兴趣。这个孩子正是米盖尔博士的孩子里特。
我走到里特的身边,对他说道:“里特,怎么不和小朋友们一块儿玩呢?”
“我不想去玩,只想单独呆在这里。”里特回答道。
“这可不好,你们年龄都差不多大,应该有很多有趣的话题。”我说道。
“可是,他们说的那些我都不懂,我找不到什么想说的话。”里特难过地说。
里特的话使我备感惊讶。那些孩子会有什么高深莫测的事能使这个孩子感到为难?据我所知,那些孩子都是很正常、很普通的。既然这样,问题一定是出在里特身上而不是其他的孩子。
米盖尔博士告诉我,里特一直性格内向,不爱与别人交往。当我问起他其中的原因时,他告诉我这是天生的。
其实,米盖尔博士并没有真正找到原因,也不了解自己的儿子。在我看来,里特之所以那么孤僻、内向,并非天生性格所致,真正的原因是他缺乏充分的教育,缺乏足够的知识。这使他找不到与别人交流的话题,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障碍。久而久之,他便形成了不愿同别人交往的性格,甚至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
这样的结果导致什么呢?那就是孩子最为宝贵的求知欲望的丧失。
作为建筑学家,米盖尔博士要求自己的学生一定要打好建筑的根基。然而,他却忽略了自己儿子人生基础的建立。
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我的评论】这个反面例子说明了家长错误的理念危害有多大。
父母要重视孩子的成长环境
我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只要是有所成就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极为重视孩子的成长环境。事实上,很多天才,在他们的幼年时期几乎都成长在丰富而有趣的环境中。
虽然我不知道其他孩子的父母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但我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只要是有所成就的孩子,他们的父母都极为重视孩子的成长环境。
另外,就我的经验来看,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在孩子天赋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父母本身都受过良好教育,他们非常清楚生长环境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因此他们也很乐意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
事实上,很多天才,在他们的幼年时期几乎都成长在丰富而有趣的环境中,这都是有理可据的,我们可以从任何一位天才或伟人的传记中对此有所了解。
在小塞德兹出生前后,我和妻子就为他精心布置了属于他的生活空间。我们尽量让他的房间活泼有趣、富于变化。
我们在他的屋子里摆满了各种书,并用颜色好看的饰物装饰房间。这么做就是尽力让他每一次从睡梦中睁开眼时都能看到美好的东西。
为了使儿子能够获得尽可能充足和良好的教育,可以说,我简直是用心良苦。我竭尽全力为儿子提供连续不断且丰富多变的刺激,目的就是为了使他尽可能地获得更多的信息。因此,小塞德兹还在婴儿时就已经接触到了各种各样鲜亮的色彩、丰富而有趣的形状、美妙的声音的刺激。我不停地观察他在各种刺激下的反应,并且随时根据他的反应作适当的调整。
在儿子稍大一些,差不多他一岁半的时候,对于他的生长环境,我为他提供了更多、更有意义的东西,而不再仅仅局限于房间或饰物的安排了。
【我的评论】学习环境很重要,家长需要仔细考虑,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良好的刺激。
关于孩子自己绘画的意义
记得我第一次把那些颜料和绘画用具交到儿子的手中时,他乐坏了,并且对这些陌生的东西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在这里,我想声明一下,我并没有非要让孩子将来能成为一名艺术家,我只是觉得这种艺术方面的教育一定会让他终生受益。我们周围有很多父母,他们要求孩子这样,要求孩子那样,并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为孩子买钢琴就是希望孩子有一天成名而为自己带来名望;他们让孩子学画画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卖个好价钱。然而,这种非常功利性的想法是愚蠢的,也是极不负责任的。
起初,我为儿子买绘画用具并没有想到他会对此有那么大的热情,仅仅是为了让他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东西。可是当他接触到这些有趣的用具和鲜艳的颜料之后,我才发现他对这些是多么感兴趣。按照常理,很多家长会专门请人教儿子绘画,但我并没有这么做。我既没有要求儿子画画,也没有专门为他请教师,只是任其自然地让他摆弄那些绘画用具。
对于绘画,我曾经和一些艺术家以及精通艺术的人讨论过。他们都认为真正的艺术从来都是来自于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本能的冲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艺术在本质上是不可学的,也就是说艺术本身是无法学的,很多人学到的其实只是一些技术和技巧。
对于小塞德兹这个只有一两岁的孩子来说,我觉得学习那些绘画技巧既没有意义也没有作用,他也不可能掌握那些复杂的技巧。所以,我认为根本没有必要严格地让只有两岁的儿子学习绘画,他需要的仅仅是满怀愉快地玩耍。
有人也许会问,你这样做不怕浪费那些绘画用具,浪费孩子的宝贵时间吗?我想有这种想法的人太功利了,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我这么做并没有浪费什么,而且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塞德兹博士,你觉得孩子做这些有意义吗?”哈塞先生看到了孩子的涂鸦后,满脸狐疑地问我。
“当然有意义了,否则我也不会让他那么做。”我很肯定地回答。
“可我觉得这种做法意义不大,如果你真想让儿子成为画家,就应该专门给他请一位教师好让他进行正规的训练。”哈塞先生说道。
“不,我并没有想过一定要让他成为画家,何况将来的事,也不是我能够决定的。”
“那你为什么给他买颜料和一些画画用具,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对孩子有什么意义吗?”哈塞先生不解地问。
“孩子喜欢并能全心投入其中,就是这件事的全部意义。”
听我这样说,哈塞先生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
正如在前面所说的那样,我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和环境,并非有什么特别的意图。事实上,小塞德兹的这种热情并没有维持很久,他很快就对这种随意的涂鸦失去了兴趣,将热情又投入到了其他方面。
在他稍微长大之后又重新拿起了画笔。那一次,我不仅给他买回来许多绘画知识的书,还专门为他请了一位教师。这都是后来的事了。
【我的评论】早期的兴趣转移很快,未必要有专业老师教授,就是开发智力。
音乐是开发孩子智力的有效手段
凡是被称为“天才”的人,大多数都极为喜爱音乐,并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经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音乐对他的影响最为明显。孩子对音乐的敏感远远超过了视觉。在我看来,学习音乐正是开发孩子智力的有效手段。
至今,小塞德兹一直是个酷爱音乐的人。他曾说,只有音乐才能使他宁静下来,使他具有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他说音乐之中蕴涵着许多琢磨不透的东西,正是这些给了他智慧和勇气。
可以这样说,音乐已经成了小塞德兹生命中的一部分,并将会陪伴他的一生。我们能够从大量的文献之中看到,凡是被称为“天才”的人,大多数都极为喜爱音乐,并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经历。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音乐往往能够造就出天才。”当然,我们都明白,他所说的天才已经超出了音乐范畴。孩子接受音乐教育不仅为他成为音乐家提供可能,也为他在其他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我想,只要是真正接触过音乐的人,只要是在孩子幼小时对他们进行过音乐教育的人,都会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就我的经验来说,音乐的确是个绝妙的东西。因为它不需要做过多的解释便能使人感受到其中的奥妙之处。你可以是一个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甚至可以是目不识丁的人,但只要你有听力,那么你就能直接而毫不费力地感受到音乐传达给你的东西。
这样说来,对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对于一个无论在知识和学问方面都极其有限的孩子,音乐不正是最好的东西吗?当孩子不能理解成年人的思想时,音乐不正是一个向他们表达这种思想的最佳方式吗?
事实上,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音乐对他的影响最为明显,孩子对音乐的敏感远远超出了视觉。我在儿子出生后不久就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我始终把对他的音乐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
当然,我并非是想刻意地将他培养成一个音乐家。
由于我妻子曾受过极好的教育,她对音乐极为了解。可以这样说,她是一个非常出色的钢琴演奏者,同时她还会演奏一种极为迷人的乐器——吉他。
每当妻子在客厅中演奏钢琴时,小塞德兹总会有不同的反应,这种反应在他还是个摇篮中的婴儿时就已经开始了。当他哭闹时,一听到悦耳的琴声他就会立刻停止哭闹,甚至有时会流露出愉快的微笑。
我们周围的大多数父母,在孩子哭闹时便立刻给他递上吃的,这其实是一种不正确的做法。因为这样做不但对孩子的健康有害,也会使孩子养成一种恶习。他们会在幼小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概念,即哭哭啼啼便能换来吃喝,吃喝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形成了这种概念的孩子必定会变成一个俗物。
在这一点上,我为自己有这么一位优秀的妻子而感到骄傲。她并没有像其他的母亲那样,而是常常用音乐来慰藉哭闹的儿子。
但由于钢琴的声音过大,妻子便时常弹吉他给儿子听。每当此时,儿子的脸上都会露出幸福的笑容。
妻子的吉他弹奏水平很不错,她会演奏索尔、朱利亚尼及泰勒加的作品。她时常对我说这些大师的音乐极具魅力,她还告诉我,吉他是一种很棒的乐器,如果儿子将来打算学音乐的话,她一定首先教他弹奏吉他。
事实上,在以后的日子里,妻子的确是这样做的。直到小塞德兹在哈佛念大学的时候,他都一直将那把心爱的吉他带在身边,他的演奏也得到了人们的好评。
但是,在儿子初学吉他之时却遭到了人们的非议,就连我的朋友哈塞先生也是这样。
“小威廉,你喜欢音乐是件好事,可是你为什么选择吉他?”哈塞先生看见儿子正在练琴时说道,“你应该学习钢琴,那才是真正的乐器。”
“我认为它很美,它的声音很好听。”儿子虽然还不能用其他的词汇来和哈塞先生争论一番,但他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塞德兹博士,我认为你是不正确的。既然你教孩子音乐,就应该教他正统的东西,像吉他这样的乐器是不能用来进行真正的音乐教育的。”哈塞先生对我说。
“不。你没听见吗?小威廉觉得它很美,我想这是最重要的。”我向哈塞先生解释道,“小威廉学习的是音乐,至于选择什么乐器并不重要,主要是看他对什么有兴趣。假如他对钢琴的兴趣不大,强迫他去学只会破坏他对音乐的感觉。”
“这个也有道理,可是吉他并不是一件正规的乐器呀!”
“不,哈塞先生,你的这一认识是错误的。”这时,我的妻子插进话来,“吉他现在没有进入正规的音乐学院,原因是由于这种乐器的历史没有小提琴和钢琴那么久远,并且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流传在民间。但是,它有独特的音色和无穷的魅力,这是不可否认的。实际上,从吉他的特性来说,它决不亚于其他的任何乐器。贝多芬就曾经说过,‘一把吉他发出的声音相当于一个小小的交响乐团’。当然,他说的不是音量,而是音乐的丰富性。”
在此我想向那些决心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的父母们说一句话:对待孩子的教育不要像女人爱时装那样赶时髦,而要真正地把握住孩子的兴趣所在。
有许多原本很有天赋的孩子被父母们强行拉到钢琴前,使他们的兴趣及才华一天天地耗尽。当然,钢琴是美好的东西,然而父母们那种附庸风雅的心态足以使它在孩子们的心中变得丑恶起来。
如果我的小塞德兹能称得上“天才”的话,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便是他成为天才的潜在因素。或许有人会说:“你这样下定论未免太夸张了吧?”我可以肯定地回答,我的说法千真万确。
通常,人们总以为让孩子学习音乐仅仅是为了使他们多一种爱好,或者陶冶性情,或者消磨时光。其实,在我看来,学习音乐正是开发孩子智力的有效手段。小塞德兹之所以那么小就能读书写字,并对词汇的意义有准确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要归功于音乐。
我不想在此做更多的解释,只想用一个真实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有一天,妻子正在教小塞德兹学习一些形容词。当她讲到“快乐、兴奋、幸福”这些词时,小塞德兹流露出了不理解的表情。他觉得这几个词都差不多,在多次讲解之后仍然不能领会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时,妻子拿起了那把可爱的吉他。
她轻松地弹奏了一连串音符,并且主要是在吉他的一弦(E)上演奏的。
“你明白了吗?这就是快乐的感觉。快乐是一个形容词,快乐就像在一弦上演奏出来的音符。”妻子演奏完后对小塞德兹说道。
“哇,原来是这样。”小塞德兹似乎明白了一些,“那么兴奋和幸福又是什么样的呢?”
于是,妻子又以极快的速度演奏了几段和弦,又在吉他的二弦(B)和三弦(G)上演奏了一小段乐曲。
“这个和声就是兴奋的感觉,而二弦和三弦上的这几个音就是幸福。”妻子一边演奏一边对小塞德兹说道。
这时,小塞德兹的眼中充满兴奋,“妈妈,我明白这几个词的意思了。”说着,他从母亲的手中抢过了吉他,并有力地弹奏了几个和声,“我现在很兴奋”。
从此以后,小塞德兹在对词汇意义的把握上显得轻松起来。他不仅能够准确地掌握形容词的意义,还能够用音乐把它们表现出来。
有一次,调皮的小塞德兹在玩耍中不小心将我的一本书撕破了。那是一本很珍贵的书,我一直非常爱惜。当时我气极了,真想狠狠地训斥他一番。可是,小塞德兹却抱起了吉他并弹奏了一段乐曲,我注意到他是在低音弦上演奏的。
“爸爸,我很难过,就像它一样。”小塞德兹一边弹一边对我说。
我仔细听了听,儿子演奏的那段音乐既低沉又忧伤,当时,我简直被他那种准确把握音乐情绪的能力惊呆了。
面对这样聪明可爱的孩子,我有什么怒气不能消呢?
【我的评论】懂得音乐的本质就是一种表达情绪的语言,比掌握更流行的乐器和技巧更重要。
让孩子在近似于玩耍中接受教育
小塞德兹的教育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无论是数学、生理学还是物理学,他都是在那种近似于玩耍的状态中慢慢掌握的。
正是这种看似闲谈般的讨论,使他轻松地学到了那些在书本上显得极为晦涩的知识。
“塞德兹博士,你不觉得你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吗?他还只是个三岁的孩子啊。”当哈塞先生听说我准备教小塞德兹物理知识时,有些不满地对我说。
“是吗?你觉得是我在向他施加压力吗?”我问哈塞先生。
“当然。我觉得小威廉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这是他这个年龄的孩子所无法承受的。”哈塞先生说,“他已经在学语言、数学,还有音乐、绘画,这些都是需要花很大精力的。他能够把它们一一学好吗?”
“是的,我教会他许多东西。但我认为,这些对他是远远不够的。”我说道。
“为什么?我儿子格兰特尔只学一样就已经觉得吃力了。”哈塞先生好心地劝告我,“你可千万别累着孩子,这对他的将来会有不好的影响。”
“我不知道你是怎样教育格兰特尔的,但对于小威廉,我对他没有丝毫的强迫,这一切都是他自愿的。”
“自愿?”哈塞先生不解地问。
“是的,如果他不想学,我肯定不会强求他。”我说,“况且,每学一样知识,小威廉总会觉得很快乐,并主动要求学更多的知识。面对孩子的求知欲,我能拒绝吗?”
“是呀!格兰特尔以前也是这样,随时都在给我提要求,他也想学这学那。”哈塞先生说。
“那么你是怎样对待他的要求的呢?”我问。
“我当然不会一切都依着他,要知道,一个孩子能够做好分内的事就已经不错了,学得太多只能使他的心思变得越来越滑,到头来一事无成。”哈塞先生说道。
“格兰特尔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他还是像以前那样爱学新东西吗?”我问哈塞先生。
“不,他现在一心一意地学语言。他能这样我很高兴。”哈塞先生回答道。
“什么?你竟然为此而高兴?”
“是的。我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快乐的童年最重要,我可不想让他变成没有生气的小学者。”
“快乐的童年?你认为还有比获得知识更快乐的事吗?”我问哈塞先生。
“这个……”哈塞先生无法回答我的问题。
像哈塞先生这样的人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许多,像格兰特尔那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同样也有许多许多。当然,这样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好之处,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
然而,为什么有的人能取得过人的成就,而有的人只能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我想,差别就在于此。
一些人有效地利用了自己的生命而被人称为“天才”,而大多数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而一事无成。
我在此并非是要求人人都成为天才,只是为格兰特尔这样的孩子而感到可惜,为他们没有有效地利用自己的生命而可惜。
当然,生活之中还有另外一种人,他们的童年在忙碌中度过,也没有丝毫快乐可言,正如哈塞先生所说的那样。
我曾认识这样一个孩子,由于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使他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为了使他成才,他的父亲给他安排了许多学习内容。据我所知,这个孩子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之外,几乎天天都被关在房间里啃那些无趣的书本。他的父亲不许他和别的孩子接触,也很少带他到外面玩。读书、学习,几乎是他唯一能做的事。这位愚蠢的父亲以为这样便能培养出一个天才,然而他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有兴趣的学习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扼杀孩子的学习热情才怪呢!
可能有人会问,你不也是这样的吗?其实,这是对我教育方法的一种误解。虽然小塞德兹同样在学许多不同的知识,但这些知识都是令他非常感兴趣的。我不但不把儿子关在房间里,还时常带他到大自然中去。
可以这样说,小塞德兹的教育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无论是数学、生理学还是物理学,他都是在那种近似于玩耍的状态中慢慢掌握的。
比如,在一次旅行中,小塞德兹就曾毫不费力地掌握了一个物理学原理。
“爸爸,我觉得那些树木在飞快地向后面跑。”坐在火车上的小塞德兹指着窗外说道。
“不,那不是树木在向后跑,而是我们坐在火车里向前跑。”我笑着对儿子说。
“不,不是这样的。我认为我们坐的火车并没有动,而是窗外的树木、房屋都在向后跑。”儿子天真地说。
“为什么呀!”我问。
“因为我都在这儿坐了很久了,但并没有发现火车有什么变化,反而发现外面的东西都变了。这不是说明窗外的东西在动吗?”小塞德兹若有所思地说。
“那么,假如现在你不在火车上而是在窗外的话,你会怎么想呢?”
“这个嘛……”小塞德兹想了想说,“一定是我也会向后跑,就像那些树木一样。”
“你能够跑那么快吗?”我问。
“是呀,我能跑那么快吗?这可有些奇怪了。”小塞德兹充满疑问地说。
“虽然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仍然向你表示祝贺。”
“什么?祝贺我什么?”
“你今天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当然应该祝贺啦。”我笑着对儿子说。
“我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儿子不解。
“你刚才发现的,正是一个参照物的问题。”于是,我耐心地给他讲解,“你之所以说窗外的树木在向后跑,是因为你把火车当成了参照物,也就是说相对于火车来说,树木的确是向后移动了。反过来,如果把树木当做参照物,火车就是向前跑了。这就跟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关系一样。我们每天看见太阳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去,便以为太阳是在围绕地球旋转,这就是把地球作为参照物的缘故。”
“噢,我明白了。怪不得我会认为火车没有动呢!这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参照物。火车带着我向前行驶,我们一起在运动,当然就不会感到它也在动!”小塞德兹说道。
“那么,把你放在窗外会有什么效果呢?”我问道。
“嗯,假如我站在窗外的地面上,并以我自己作为参照物的话,火车就是运动的了。”小塞德兹回答道,“假如仍然以火车作为参照物的话,我就是和树木一样在向后飞跑了。”
“那么,你能跑那么快吗?”我又一次问道。
“当然能,因为这是相对的,火车能跑多快我就会有多快。”
事实上,类似的讨论在我和小塞德兹之间发生过许多许多次。也正是这种看似闲谈般的讨论,使他轻松地学到了那些在书本上显得极为晦涩的知识。
【我的评论】在日常生活中讨论知识,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是非常有效的。
以合理的方式激发出孩子的潜能
哈塞先生认为学习太多门类的知识会使孩子承受太大的压力,其实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在我看来,只要采用妥当的方法使孩子带着兴趣去学知识就不会让他们感到压力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孩子们宝贵的求知欲;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培养出天才。
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应该着力于对孩子本身的培养,应该以合理的方式激发出他们潜在的能力。那种为了使孩子一鸣惊人的做法,只能使孩子的成长走入畸形轨道。片面或着眼于一处的教育只能使孩子成为俗物,甚至比一般的俗物还要糟糕许多。
有人觉得最好只让孩子聚焦学习一门知识,认为学得太多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然而,他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我认为,各种知识都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仅学一门,只能使孩子的视野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中。
“过了二十是凡人”的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它的道理的。但这种结局并不是教育造成的,而是由于对他施行了片面的教育所致。不错,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有一些“过了二十是凡人”的神童。比如,在孩提时代就一鸣惊人的神童,他们拼命地学一样东西,将宝贵童年都一门心思地集中在一方面,这么做当然是能够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由于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突出表现,他们被称为“神童”或者“天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这样的孩子在一个领域耗费了整个童年的时光和精力,使得他们在其他方面犹如白痴。
难道这样的孩子配称为“天才”吗?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说明人们对“天才”这个词产生了误解。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天才”在本质上是俗物,是父母为了哗众取宠培养出来的俗物,是一种伪装成天才的俗物。
十几年前,报纸上报道了一个“神童”的事迹,据说这个名叫里斯米尔的小男孩在绘画方面具有过人的天赋,报纸上称他有可能成为本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这个只有六岁的孩子能准确地描绘人体,并对人体结构以及光影也有极准确的把握。然而,里斯米尔在其他方面表现得极为平庸,只有在绘画方面有如此突出的表现。这足以证明他是一个天才,他的绘画才能来自于天赋,而不是得之于后天的训练。一时间,人们都在沸沸扬扬地谈论着这个伟大的天才。人们几乎都异口同声地断定这个孩子将会是一名艺术大师。
作者去看了这个“天才”儿童,注意到里斯米尔始终坐在那儿一动不动,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我的到来,并且两眼无神而茫然地盯着前面的石膏像。
他的父亲说,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一直对他要求很严格。我认为只有专一才能有所成就。要想成为画家,就应该在其他方面有所牺牲。
绘画占用了他所有的时间,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绘画的事情。可以这么说,他的那些成绩完全来自于他的不懈努力和勤奋。
对他的这种说法,我感到非常震惊。这时,我明白了里斯米尔为什么会有那样一种古怪的表情,那种漠然的白痴的表情。这个孩子已经在他父亲的教育下成了绘画的机器,除此之外,他对别的事情一窍不通。他不会识字书写,更谈不上什么别的爱好。
先不说将来孩子能否成为完美的人,仅就艺术来说,在那种方式下,里斯米尔根本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家,都是些博学、有丰富知识的人。他们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充满智慧;他们有思想也有生活的乐趣。至于那些创作手法只是他们表现自己的一种手段罢了。
里斯米尔所受到的教育完全是舍本逐末。我敢断言,他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事实证明,我一点儿也没有说错。几年后里斯米尔的“天才”便不复存在了,人们也没有见到他们所期望的这位“天才”有任何的成就。据我所知,里斯米尔后来真成了一个白痴,一个大脑发育不良的白痴。
【我的评论】知识需要多样化的,片面的教育会把孩子变成俗物甚至白痴。
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帮助我们真正认识到,每个家长如果不是在帮助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兴趣,就是在把孩子变成庸才。在这一点上,每个家长都必须反思。如果避免孩子受到学校教育体制的问题制约变成庸才。
后面还有几章,包括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顺应孩子的天性、帮孩子树立信心、帮助孩子顺利走向社会等也都值得一看。
虽然这本书出版的时间很早,但是其观念依然值得父母借鉴。只有孩子有兴趣,才能学得好。孩子在每件美好的事情上化的时间都不是浪费。
上一篇:微粒贷借钱,为何能刷屏?
下一篇:为什么NASA计划撞击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