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的物理学家 Or Sattath 认为,Stephen Wiesner 可以说是“量子信息和量子密码学之父”。
Wiesner 提出了量子信息理论中几个最重要的思想,包括量子货币、量子密钥分发、量子复用和超密集编码等。
虽然他的很多研究工作并没有发表正式论文,但却以手稿的形式传播,并对整个量子信息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来他辞去教职,从美国移民到以色列,成为一名建筑工人。
这位科学家到底有怎样传奇的一生?
论文搁置 14 年才发表
Stephen Wiesner 出生于 1942 年,是一位美籍犹太人。
早在 1969 年,还是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研究生的 Wiesner,就提出了共轭编码理论,后来成为整个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基础。
但是他把这篇论文交给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后,却遭到了拒绝,因为当时没有人认为量子理论是一种信息理论。
而且他周围的人,甚至他的导师也认为,这些想法不是“严肃的科学”。
幸运的是这些手稿的副本寄给了 Wiesner 本科时候的同学 Charlie Bennett,启发后者提出了量子密钥分发。
最终,他的论文在 14 年后才发表在美国计算机学会的 SIGACT 上,不过 SIGACT 更像是理论计算机科学家的内部通讯,而非学术期刊。
坊间一直有个传说,Wiesner 论文远远领先时代,所以被期刊一次又一次地拒绝,花了十几年才发表。
实际上,据另外一位物理学家 Gilles Brassard 回忆说,Wiesner 第一次投稿失败就把这篇论文搁置了。
除了共轭编码之外,Wiesner 还在 1970 年发明了超密集编码,但直到 22 年后,论文才得以发表。
在他的影响下,Bennett 等人提出了量子密码协议 BB84、量子隐形传态,并由此衍生出量子计算机。
物理学家成为建筑工人
几十年前,Wiesner 开始信奉犹太教,选择离开美国。
他回到以色列,并成为耶路撒冷的一名建筑工人,因为他认为体力劳动对人有好处。
截至到 2013 年,他还在从事这项体力劳动。
当时,另一位著名理论计算机科学家 Scott Aaronson 在以色列遇到 Wiesner,Wiesner 曾警告他法西斯主义和反犹太主义浪潮即将席卷美国,就像 1930 年代的德国一样。
回到以色列的 Wiesner 不使用互联网,甚至刻意避开公众摄像头,这导致外界对他知之甚少。
Wiesner 最后一次出现在公共视野中,是 2019 年他与 Bennett、潘建伟等人一同获得了当年中科院颁发的墨子量子奖。
陆朝阳后来回忆说,由于 Wiesner 不愿意离开以色列,颁奖典礼破例让他不用来现场。
去年新冠疫情爆发,以色列缺乏口罩,中国学术界联系到他,并向他捐赠口罩。
2020 年底,Or Sattath 曾邀请他参加一场关于量子货币和相关主题最新进展的讲座,但被礼貌地拒绝了,因为当时 Wiesner 身体太虚弱无法参加。
8 月 13 日,Wiesner 在以色列去世。
学界追忆与悼念
Wiesner 去世后,曾与之共事的科学家 Or Sattath、Scott Aaronson 纷纷发文悼念,追忆 Wiesner 生前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物理学家陆朝阳等人也在这些学者的博客里回帖悼念 Wiesner。
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曾和 Wiesner 有过一面之缘:
他有点像中国终南山的隐士,在偏远地区过着简朴的生活,避开世俗的人群。
Wiesner 并不关心荣誉,甚至连发表论文也不上心,而受他启发的同学 Charlie Bennett 获奖无数,他也无所谓。
Or Sattath 说 Wiesner 性格内向、害羞,推测他晚年可能饱受精神疾病困扰,这对于世界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