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终极目标就是要鼓励想象、质疑、思辨等思维品质,从而产生创新思想的过程!”这个描述是错误的。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修道之谓教,是传递人生大道。
在《中庸》开篇就点明什么是教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上天赋予我们的、先天每个人就具备生生不息的生长之性,我们顺着这股生长之性做事就是顺着这条光明大道行走,让人不断地修正自己、不偏离正确道路的方向就是教育所应该做的事情。
儒家所传递的内容是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光明大道上行走,不是在羊肠小道、歪门邪道上钻研,走的是不断提升自我生命品质的道路,是让我们每个人生生不息的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道路。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具体教育形式都有根本性的不同。
中国的文化是圣人指明方向的文化。这些圣人是先觉的人,提前看到更远的发展方向,能看到对人最好的帮助。因此,几千年来,我们中国的教学就是先记忆圣人的经典,然后理解到,并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得到最大的益处了。
即使是今天,我们中国的学校教育也是以记忆、理解、应用为核心,根源就是我们中国核心文化决定了。
而西方人的文化,是对外面世界的探索。因此要搞各种事物的创新和发现,他们的思维方式就偏向于分析、评价、创新这样的思维训练上面来。
这个意思并不是说我们中国就没有分析、评价、创新的思维基础,我们一样有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都是古圣先贤的思维训练方法,实际也是与西方的评价思维是一致的,甚至我们的祖先对这些思维的训练更有明确的标准做指导,比西方的评价思维更系统全面。
中国在世界的发展史上,其实历来都是最强大的,只是最近几百年落后了一些,几百年与几千年相比也不算个啥事情了,我们后辈之孙慢慢成长激励自己、勇敢向前。
结束语
想象、质疑、思辨等思维品质只是小道小术而已,不必把它提到教育的终极目标层次上来,是实现传递最大学问(《大学》)的方式方法,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目标、未来看清楚,定位看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