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既然能量曾经转化为质量,为什么现在还有许多能量没有生成质量呢?如此发问,显得有些可笑。因为,现在不仅能量不再大规模地生成质量,即便是已经生成的质量也在逐渐地转化为能量。
然而,如果将这一问题,改为猴子????与人的进化????,就似乎成为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了。因为,前者的转变是很迅速的,仅只是一个物理的问题;而后者的进化则是一个十分缓慢的渐进过程,是一个生物的问题。于是,后者的渐进过程,掩盖了问题的本质,即相互转化的方向与条件。
质量的生成,是因为宇宙早期的剧烈膨胀,其膨胀的速度远大于宇宙内部传播的速度。类似于泼出去的水,是不连续的;宇宙内部也会随着宇宙的膨胀,而变得越来越不平衡。于是,局部的高能量子会对量子空间产生屏蔽效应,形成了封闭体系,以此来缓解宇宙内部的不平衡状态。
这就是由能量转化为质量的特定环境。在自然界中,凡是局部的熵减过程,都必然会伴随着整体的剧烈变动,后者为前者提供了转化的动力。
生物的进化,也是如此。当环境恶劣时,进化则生,不进化则死。当年人类之所以能够从低等的灵长类动物进化为高等的人类,并不是因为人类的聪明与智慧。实际上,恰好相反,是因为人类无法适应原有的生活方式,被迫做出了调整。
比如,人类必须更为紧密的合作,必须更大群体的混居,必须更多地借助于外在的事物如组织与工具,才有可能生存下来。当然,也正是在这些必须的改变过程中,才使人类在不知不觉地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灵长目类的动物进化为现代的人类。
至于那些没有进化的猴子????,等待??它们的只有两种不同的结果。环境恶劣的,已经被淘汰;环境优越的,则仍然幸福地还当它们的猴子。这就是为什么,现如今还有许多灵长类的动物仍然是猴子的缘故。
总之,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本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够使变化成为现实。条件不同,所以变化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之所以猴子和我们人类并存,是因为当时两者生存环境的不同。
我们应该庆幸祖辈们的艰苦生活,庆幸祖先们的能量低下,这些都是成就我们人类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