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营销第一层——机会越低越难得
饥饿营销需不需要谈限量供应?或是,换句话说而言:为何越限定,选购越疯狂?
这是由于稀有效用。通俗化而言,稀有效用就是说奇货可居的这种心理特征。
1975年,社会心理学家史蒂芬·沃切尔和他的朋友Adewole做过一个试验。试验非常简单:从玻璃罐里取出一块儿朱古力小甜饼给参加者们品尝和点评。在其中,一大半人眼前的玻璃罐里有十块小甜饼;对方眼前的玻璃罐里只有两块小甜饼。
试验结果符合预期,和物以稀为贵一样,当见到玻璃罐里只有两块小甜饼的参加者们,品尝后得出了更高的评价。需求量少的小甜饼令人吃完之后更爱吃,也看起来更贵。
这就是说稀有效应。机会越少越难得,使用价值就看起来越高,诱惑力也越大。因此,当商品限量供应后,能让顾客提升对商品的使用价值认知,并且也会提升商品的诱惑力。
到此为止,就是说人们绝大多数人所了解的饥饿营销。
饥饿营销第二层——得而复失的物品,使用价值看起来更高
可是,饥饿营销不仅在此。
上边提及的小甜饼实验还没有完毕,又开始了第二轮。这次,一样是两队参加者。其中一批人品尝的小甜饼是从装有十块的罐子里拿出来的,另一批是从装有两块的罐子里拿出来的。但是,他们还没来得及尝一口,就被实验人员拿回去了,然后从另外一个罐子里重新取出一块给他们。
换句话说,参加者们都见到了两个甜饼罐,先见到的和之后品尝到的并不是相同罐。
一组,先见到的是供货充裕的小甜饼,品尝到的是供货紧张的小甜饼;第二组则相反,一开始见到的是供货紧张的,之后品尝到的是供货充裕的。
你猜,哪一组参加者给的点评更高呢?参考答案是:第一组人。
并且与首轮试验中一样是品尝到量少小甜饼的人对比,他们给出的评价还要高。
当商品由充裕变为稀有时,大家造成了比供应一直稀缺时更积极的正面反应。这代表,相比始终稀有的商品,刚刚变为稀有的商品具备更大的诱惑力。
得而复失的物品,使用价值看起来更高,诱惑力也更大。这就是说饥饿营销的第二层。只有极少数人明白了,因此他们的饥饿营销主题活动的实际效果,会比平常人的更强。
饥饿营销三层——制造争夺
人们再次用小甜饼做实验。我觉得,在上一场实验中,当一组的参加者们被告之得换一瓶偏少的小甜饼时,他们听见的通知是不同的。部分人听见的是:“由于错发了,因此得换。”另部分人听见的则是:“由于小甜饼不足分了,因此得换一瓶少些的。”
结果是,后者给出的评价会更高一些。换句话说,当发觉许多人要跟人们争夺时,小甜饼的诱惑力超过最大。
因为争夺,造成得而复失的物品,使用价值看起来最大,诱惑力也较大。这就是说饥饿营销的三层,都是饥饿营销的真实含意。
极少数人明白了。因此他们的饥饿营销,重要并不是取决于多或少,而取决于制造争夺。
真实的饥饿营销,是在限量供应的背后,又生产制造了一个隐型竞技场。只要客户争夺得充足猛烈,就能得到足够好的实际效果。
上一篇:网络推广工具该如何运用
下一篇:为什么要成为网络营销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