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书包CEO徐智明反思:我犯下哪些错误

Դ未知

ߣ老铁SEO

13

2019-08-07 13:01:59

  新浪科技 刘璨

  1月23日,快书包CEO徐智明在微博上公开“叫卖”快书包,在业内引起不小反响。这家创立于2010年要做“网上711”的创业公司,曾以独特的“一小时送达”服务在业内成为关注焦点。

  “如果是最近两年创立快书包,我不会选择自建配送”、“如果再有500万,快书包也许能熬过来”,其创始人徐智明近日对新浪科技说。

  “(但)对于创业者来说,所有‘如果’都是没有意义的假设。”谈到快书包的此次创业经历,徐智明颇为惋惜地说道。

  “1小时送达”的模式错了吗?

  “模式和时间点之前有联系的。2010年我做1小时送有点太超前了,所以当先烈了。”徐智明笑称。

  2010年6月9日,快书包成立,口号是打造“网上711”,不过第一年主要售卖图书。运作思路是运费全免,自建物流和仓储。2011年,快书包尝试在迅速兴起的微博上做营销,一炮打红,省下一大笔公司启动的营销费用。

  “我从没怀疑过自己的模式。” 徐智明说,这个服务对客户是有价值的,也是一个传播点,但实现方式有时代局限性。

  就最近一两年电商的配送方式来看,短时的配送需求正在越来越旺盛,京东商城、苏宁易购、亚马逊等都在推快速送达服务。但1小送达的模式在2010年实现起来太难了。

  一个很明显的大背景是:2010年中国的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快书包的整个思路和运营方式都是基于PC,做不到结合地理位置和手机来解决人力高效率配置的问题。

  徐智明在回忆中提到,他尝试过用短信通知配送员,但执行效果很差于是选择放弃。起初他将北京划为30多个片区,每个配送员负责一个片区,货物存放在配送员家里。但由于这种模式对人员稳定性要求过高,后改为集中仓储,这增加了仓储成本。

  图书打头阵是否合适?

  实际上,1小时送达的服务还引出了很多的问题,比如用这个服务做图书配送是否妥当,配送团队如何搭建,收费模式与物流如何配套等。

  不过,在快书包创立初期选择图书配送上,徐智明有着自己的理由。

  在创立快书包之前,徐智明已经在图书行业十余载,并推出了龙之媒网上书店。他认为,图书的特点是极其标准化,并是定价商品。消费者能提前了解书会是什么样,并且能够直观的看到折扣力度。

  另外,图书销售是赊销,结款周期比较长,这对于初期资金并不充裕的快书包很重要。并且中国用电子商务最早一批人使用人群都是买书人群。

  在《乔布斯传》上市的三天内,快书包销售了两万多本。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快书包却一直被质疑配送图书服务的用户需求是否过窄,以及买书人是否真的需要一小时送达服务。

  对于快书包而言,致命的问题来了。

  正如徐智明所说,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超级畅销书来维持这种高销量。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购买图书的人对于送达时间并没有那么敏感。一小时送达服务也不是这部分人群的强需求。

  不堪重负的自建配送

  当当网CEO李国庆曾公开表示,中国的图书市场规模只有300亿元,并且经营太难,这个行业的特点是80万品种、低价格、低毛利率。但是在这样低毛利的图书行业,徐智明却做了一个让他如今后悔不已的决定——自建配送团队。

  对于自建配送团队,徐智明则有明显的悔意。据了解,快书包的人力成本要占到整个运营费用的70%-80%。这对于创业公司有些过重了,尤其是资金并不充裕的创业公司。

  徐智明很坦承地承认了这样一点。他说,这几年主要赔在人力上,在这一块每年快书包都要贴上三百万,五年一共赔掉一千五百万。

  徐智明在2012年接受新浪科技采访时提到,其送货速度越快成本越低,按测试配送人员每天配送12-14单是没问题的。不过快书包的发展速度始终没有让配送人员的工作达到饱和状态,但给物流配送员工的固定工资却一分也不能少。

  徐智明说,快书包没有足够资金改变配送模式,每年在人力成本上耗费的巨大资金让快书包在策略上有些“施展不开手脚”。

  徐智明说,他十分欣赏e代驾的合作模式,即司机是兼职的,e代驾推送订单由司机接单,根据每一单会向司机收取信息费。

  收费模式与资金链

  2010年,国内电商竞争残酷,京东、当当网等均不收取运费,快书包只能跟上。另外在快书包发展初期,客单价并不高,如果收取运费将会流失掉大批对价格敏感的客户。但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快书包的客单价得到提高,但仍没有选择收取费用。

  没有运费收入以及毛利润和客单量上不去都是导致快书包资金不充裕的原因之一。快书包的启动资金为300万人民币。

  开始做图书配送,对于徐智明而言,一方面是熟悉的选择,一方面也有些被迫的成分,因为资金的限制导致快书包无法选择其他更合适的商品品类来销售。

  除了极速送达外,快书包也尝试过1小时送药。失败的原因徐智明自己谈到了很多,除了配送模式外,1小时的理念在当时也有些超前,他还认为自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思路转变的不够快。

  在快书包创业的几年内,资金运转始终不是很顺利。徐智明透露,2011年4月快书包曾与某投资机构签300万美元的投资意向书,不过在当年7月份该投资机构毁约。由于快书包已经拒绝了其他投资方,他们在随后的时间没能很快的拿到其他投资。

  资金的匮乏让快书包没能在移动互联网大潮时兴起时,及时进军移动领域。

  同类新兴公司的模式

  对于快书包来说,其尝试过的很多模式在如今都成为了热门领域。最近兴起的很多公司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快书包的影子,如爱鲜蜂、社区001、小区无忧、美国的Instacart等。

  刚拿到2.1亿美元融资的Instacart主打快速配送模式,与快书包的模式有些类似。不同的是,这家公司一开始就收取运费,与配送人员采取的是众包的合作方式。

  由于没有自己的产品,Instacart不需要自建仓库,而其主要购买内容则是被徐智明认为毛利润低的日常杂货。Instacart的主要收入来自于运费而不是货物。

  爱鲜蜂的不同之处在于拉拢了大批社区里的便利店作为配送点,将普通杂货需求留给便利店自己配送赚取配送费,爱鲜蜂自己经营相对有特点的食品。

  现在,这些类似的公司成为了风险投资的宠儿,但是趟路的快书包却因为没有后续资金的投入,而走投无路,被迫卖身。这让徐智明颇为感慨。他说,天时、地利、人和,对于创业者来说“特别重要”。

  回望自己创业近5年来的经历,徐智明给创业企业提出了一点建议——必须有特别锋利的、清晰的定位,能够戳到用户痛点。而对于自己的未来,他表示要看将来收购方的决定。

  “我不会再创业了,因为我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太老了”,徐智明说,未来他倾向于做一名天使投资人,投资别人的梦想。

  快书包的创业经历

  1月23日,快书包CEO徐智明在微博上公开“叫卖”快书包,在业内引起不小反响。这家创立于2010年要做“网上711”的创业公司,曾以独特的“一小时送达”服务在业内成为关注焦点。

  快书包一小时送达的服务并非首创,2010年前后曾有众多类似公司出现,如2000年的“E国一小时”,但这些公司早已消失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中。而快书包的起伏则成为了那个时代创业公司的一个缩影。

  快书包发展时间轴:

  2010年6月9日,快书包成立,口号是打造网上711,不过第一年主要售卖图书。运作思路是运费全免,自建物流和仓储。

  2011年,快书包尝试在迅速兴起的微博上做营销,省下一大笔营销费用。这一年快书包开始投入资金自建技术团队。

  2012年3月,快书包拿到900万人民币融资,开始实现便利店想法扩充品类。由于做便利店商品的客单价与毛利润都比较低,快书包开始做进口食品,客单价与毛利都得到大幅提升。

  这年的数据显示,快书包员工数量有80人,配送队伍60人。在整个成本里中人力占到70%-80%,仓储成本10%左右。

  2013年,快书包业绩达到1千万人民币,但没有找到一个有效办法迅速提高客单量,这也是徐智明认为最致命的问题。这一年快书包上线了自主研发的PC与移动端系统。

  2014年9月,快书包的资金链断裂,先是宣布“一小时配送”服务停止,后来在9月大幅度裁员,配送团队被全部裁掉。

  2015年1月,徐智明决定卖掉快书包。

佭ϴý Ѷ Media8ý

在线客服

外链咨询

扫码加我微信

微信:juxia_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