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搜狐IT 刘瑞刚
张瑞敏在沃顿商学院讲话所引起的轩然大波,估计连张瑞敏本人也无法预料。在海尔总部所在地青岛,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也乐于谈论海尔裁员事件,那么,关于海尔裁员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1
|
目前,行业内出现了2个完全不同的裁员版本。
一个是官方版本:海尔登记在册的约7万名员工分为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形成小微公司,小微公司的员工与海尔解除合同,这导致了在册员工减少。
另一个版本流传得更为广泛:中层员工不能适应公司变化,海尔要大刀阔斧的砍掉这部分人。
矛盾重重的两种说法,到底哪一个版本才是真实的?裁员和自主经营体以及小微企业有什么关系?锐观察尝试着采访了海尔员工,出乎意料的是,采访过程遇到了重重阻力,几乎所有员工都在回避这个话题。最终,锐观察联系上了3个海尔员工,他们都属于或者曾经属于海尔自主经营体,并且或多或少的见证着张瑞敏的小微企业路线。
第一个故事:海尔历史上最早的自主经营体
海尔集团历史上的第一个自主经营体是什么?估计很多人都想不到,正确答案是:海尔集团礼宾车队。
在成为自主经营体之前,礼宾车队隶属于各个分中心,自主经营体改革之后,海尔礼宾车队统一划归集团管理。如果各个事业单位有用车需求,那么,需要提出需求,这个过程需要提供费用。海尔礼宾车队再执行各部门的请求。
一位在海尔礼宾车队工作超过十年的李司机告诉我们,在海尔,每个人都是自主经营体,所谓的裁员对于礼宾车队来说是不存在的。不管是在分中心还是在集团,都是海尔员工。
对于自主经营体这种模式,李司机告诉笔者,海尔的每个部门都要挣钱,不挣钱就把你干掉,这是一种自负盈亏的管理策略。
关于未来走向,李司机也是略显迷茫,他说,自己并不清楚公司接下来会怎么走,但公司怎么调自己就怎么走,这是肯定的。
第二个故事:最常见的自主经营体-海尔社区店
李武(化名)是青岛市区一家海尔社区店的管理层,他所在的海尔社区店隶属于海尔日日顺业务单元,在这个社区店里,每个人都是一个自主经营体。
这个海尔社区店,有点类似于一个“虚拟”的海尔小微公司,之所以说虚拟,是因为这个公司是属于海尔集团体系内,所有员工签的是海尔,人力资源这一块也属于海集团来统一管理。
比如,李武和自己的同事要自负盈亏,他们和以前的工作相比并没有多大变化,但责任心比以前更多了,原因是对于他们来说,以前做得不好顶多是没有了奖金或者绩效,但现在如果亏损了,却是实实在在影响了自己的收入。
第三个故事:海尔某分公司蜕变成小微分公司
前面两个故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微公司。下面要讲的这个故事,才是真正的小微公司案例。我们见到了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李欣。
在这家公司,李欣是拥有用人权的,这意味着,公司的员工有一部分是海尔员工,通过和海尔签订合同做着自负盈亏的自主经营体。而另一部分员工,则是非海尔员工,虽然他们和海尔员工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
小微公司这一概念出炉之前,李欣的员工都是总部派遣或者招过来挂在海尔名下。现在,类似于李欣这样的管理层,和总公司海尔签订了KPI,他们注册了自己的实体公司,然后招自己的人,这些新进来的人,干着海尔的活,但是却和李欣的实体公司签订着用人合同。
据李欣介绍,类似于李欣这样的案例非常多,一般各地的分公司都会采取小微模式。
结论分析:
1,所谓的“裁员”,和小微公司策略休戚相关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成立自主经营体实际上和裁员是不搭边的,但在这个小微公司的过程中,却可能存在人员数量上的变动。
一种变动是,成立小微公司的过程中,部分员工重新签订合同,其合同有可能是挂在了小微公司这一实体名下,即类似于上文中李欣的案例。
第二种变动,随着小微公司成立越来越多,各式各样干着“海尔”工作的人,有些已经不再是海尔登记在册的员工了,这意味着,对于登记在册的海尔员工,未来的一个大趋势是,人会越来越少,因为新招的人进了各种小微公司,进入集团层面的少了。
第三种变动,就是媒体上披露的员工自主流失。这种情况也可以理解,在各个业务单元或者分公司被承包的过程中,肯定会有人因为不理解而选择离开。但经过笔者走访,这一情况的人并不多。
2,张瑞敏改革思路猜想:背不起KPI的人就要走人
几乎每一个受访的海尔员工,都在向外传输一个相同的概念,那就是:每一个自主经营体都要盈利,都要有自己的价值,如果没有,那么你就得走人。
受访员工表示,这一作法符合张首席的性格,从当年抡锤砸冰箱开始,张瑞敏的形象就固定了:这个人要做什么事就一定会去坚决的推行下去。
3,海尔到底在干什么?
海尔到底想干什么?多数海尔的员工表示:看不懂。实际上,即使是海尔的同城竞争对手,也表示看不明白海尔究竟想要做什么。
一位海尔内部的高管向笔者表示,可以这样理解,很多公司推行事业部,自负盈亏,海尔在这个基础上走得更坚决,放权放得也更大。甚至允许试点单位成立自己的公司招自己的人,这在国内并没有可以对标的公司。
简单一点看,以前的海尔是一个自己负责生产,管理和销售的大商场,如今,海尔更多的是搭了一个平台,以前的商场管理人员自己包下业务线开始了练摊,对于这些练摊的员工,海尔给予了相当大的支持。包括资金、品牌、管理上的支持。
当然,需要特别一提的是,大部分承包业务自己干小微企业的人,通常在海尔集团的时候就是一个中层或者高层的业务主管。普通员工承包的比例,还极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