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的密度

Դ未知

ߣ老铁SEO

10

2019-09-02 11:34:13

密度是物理学专业术语。在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的质量与该物质体积的比值叫作这种物质的密度。此外,密度也可以引申为一个量与一个范围的比值,作为这种情况下的简称。以上来自万能的百度百科。

在这里我想用密度来形容信息,因为也没找到更好的词,单单说信息量有点大,总觉得不够贴切,因为信息的总量大小和小范围内的信息量多少的感官是完全不同的,后者对人的影响更大。这也是辞典和格言的区别。

之所以对信息的密度有所感触是因为发现个有趣的现象,近来许多热点的文化现象、交互方式都反映了一个基本的事实——信息密度的提高,即在很短的时间内po大量的信息给观众。花这么大篇幅说这么一句废话,也是醉了。

举几个栗子:

nice:在图片上加标签最大的意义在于,将原本只能对图片整体做评论,延伸为可以对图片中的某个点做评论,评论的弹着点从一个点扩展为一个面,信息量扩大了一个量级。

暴漫:暴漫提供的素材本身具有丰富的表情内涵,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用特定的制作工具,把个普通的段子变得有趣,其实是附着了大量的信息。

综艺节目:以往在日韩台湾综艺中大量使用,现在一些国内的外景节目也大量借鉴的,给画面增加表情符号,内心活动,背景介绍的标签,比以往旁白的精度更高,信息含量更大。

B站:弹幕的意义在于,将原本只能对影片整体做评论的交互方式,变成可以对某个时间点的内容做评论,将同一时刻做的评论集中推出,改变了以往按照评论时间排序的方式,将评论的展示时间浓缩到和影片播放的时间等长,极大的提高了单位时间内的信息密度。

十万个冷笑话:十万特点就是语速快,信息量大。再早几年,干这活的是相声,后来变成了小品,这几年不流行了,原因也很简单,那时候信息密度算高的了。一段相声的信息量放现在也够一个段子手写一年的,所以写相声很难,那么多年流传下来的也就几十段,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快了千万倍,原有的那点信息量很快就传递完了,难以为继了。另一方面互联网让平民创作简单了,普通人写不了相声,但是可以写段子嘛,当相声小品开始大量引用网上的梗时,他们能提供的价值就只有现场表演了(所以郭德纲和王自健还这么有市场)。

热门书籍:现在越来越不喜欢看书了(当然跟我喜欢看的问题有关),一个很大原因就是书的信息密度太低,信息总量相等的情况下,我宁愿少看点,明明一句话能说明白的事情,非得写一章。同样道理,自媒体,都是议论文,只要把事情逻辑讲清楚了,又没人多给你钱,就不能少说点废话么。

就本文章来说,如果想提高信息的密度,也很简单,加一点调侃,比如一百块都不给,带我装逼带我飞,就是不好好说话,变着方的抖机灵,套近乎;加一点实事热点,比如武媚娘大头传,通过加入时间锚点,突出下临场感;加一点流行词语,比如吓尿了,怎么破,你家人造吗,如果目标用户也能听懂,又不改变原有意思,则会起到提升信息密度的作用,如果用户为了看懂你还去用了百度(我真不是百度的PR)就更完美了,其实古代八股里的引经据典也是一个意思。

向我这样很久不动笔的,一直也不在文化潮流一线战斗的,很难做到天衣无缝,所以干脆去掉所有修辞,在信息总量不变的基础上,压缩长度,提高密度,多用几个括号表达内心活动:)(理论上说,这个“:)”也有提高信息密度的作用)

那么是不是信息密度越高的文化形式越好呢?原则上没错,历史发展方向如此,事物的复杂性在提高,必须不提高信息传达的效率,也就是提高信息载体的信息承载量。

不过这也要综合人脑的信息处理能力,人脑的信息处理能力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个是纯生理因素,比如孩子和老人的信息处理能力可能低于成年壮年人的脑力,总有一个黄金时期(医学上肯定能证明,自行百度之),一个是后天受到的锻炼,可以不断提高,比如看英文字幕电影的能力。

所有那些看着弹幕觉得无法接受的人,可以类比一下说看英文字幕电影跟不上节奏的父辈,道理是一样一样儿滴,这一代年轻人在信息并发处理能力上可能远超前辈,这是受到自然成长和后天锻炼双重加成的结果。

总觉得年轻人没耐心的,精力不集中的,可能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年轻人和老一辈人相比,对信息密度的要求更高,艰拆装死这种表达不完全是对常规语言表达方式的叛逆,“男:分手前我有一句话要问你。女:爱过。”这样的对答也不完全是对经典爱情故事的嘲讽。

说到最后,所有的新文化娱乐的创业方向,如果不想逆历史而行的话,还是应该尽量想办法尽可能提高自己产品的信息密度,这对制作者的脑力和体力要求都大幅提高,但至少明确了一个应该努力的方向。

佭ϴý Ѷ Media8ý

在线客服

外链咨询

扫码加我微信

微信:juxia_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