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领域,信用可以看成是经济活动的润滑剂,一个商业模式能否顺畅的进行下去,需要在最开始就对风险给出最明确的承诺,出了问题时,由谁来负责。在O2O领域,因为涉及到了提供服务的场景,人与人需要接触,所以因为人身安全等方面产生的风险要大于传统电商行业,这部分的信用背负重要性远大于电商。所以这里着重讨论O2O的信用背负。
对服务双方来说,对待风险的判断逻辑不同,对服务提供方来说,需要考虑的问题比较简单,提供信用保证对销售的提升>承担风险增加的成本。成本的计算=风险概率X赔付的比例X赔付的成本。赔付的比例包含两部分,一个是赔付给买家的比例,一个是自己承担的比例。100%自己承担时,就是个品牌,例如河狸家,功夫熊;100%由平台上的服务者来承担时,就是个平台,例如嘀嘀打车,饿了么。
对服务购买方来说,需要考虑的问题则复杂的多:信用主体是否诚信(出了问题是否会不认账),信用主体的承受能力(出了问题是否能赔得起),风险概率,维权的成本(包括信用主体的配合程度,维权的流程复杂程度,达到维权所需专业程度的学习成本)。买家的考虑结果会以脚来投票,直接的反应就是转化率。
电商时代我们经常看到的“全额赔付”“先行赔付”“无理由退货”“30天无条件换货”等等,都是在努力降低用户的顾虑,最大限度的提高转化率,而在O2O领域,目前对于风险和信用的关注还远远不够。作为O2O品牌,能够自己背负信用的好处显而易见,因为在诚信度和承受能力方面都远比个体服务者,所以转化率方面表现更好,但是转化率的提升是有上限的,而且信用背负是有成本的,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应该平衡风险。
许多O2O项目都是从平台模式开始做的,一开始就推出评分系统,想和淘宝一样,通过购买记录和评分让服务者自己积累信用,往往不起作用:1)前期数据量不够。服务是占用时间的,时间的不可复制性导致短时间内产生的交易频次不够多,无法形成统计学意义上的有效样本;2)服务者的承受能力不足以支撑用户的损失,一方面是赔付成本高于积累平台上的信用记录的成本,一方面是民事赔偿能力低于可能造成的用户财产和人身安全损失。很少有平台妥善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做到像淘宝在电商领域那样专业。
打车软件之所以可以先做起来,是因为这个行业相对更加标准化,出租汽车公司的存在,实际替出租司机背负了相当一部分信用,出租司机的违约成本很高,他的赔付能力和意愿就很高,如果是主打黑车或者私家车,这个冷启动就会困难许多,平台方必须系统化的解决信用的背负问题,在风险和转化率之间需要找到平衡。
因为我国没有个人征信体系,企业的征信也还不够健全,所以中国的交易成本远高于国外。在国外走得通的模式,在中国就会因为成本过高不一定行得通。完全由个人背负信用的方式可能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O2O无论是平台还是品牌,都需要考虑所在的品类,是否可以通过何种方式借用外部信用,转嫁一部分成本,使整个模式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