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科技公司一旦不以研发为中心,就失去了灵魂

Դ未知

ߣ老铁SEO

11

2019-09-29 14:38:32

  【吾国吾民】倪光南:科技公司一旦不以研发为中心,就如同失去了灵魂

  钱玉娟

  种花养鱼打太极,逛个公园晒下太阳,如此休闲安逸的生活,正是耄耋之年的日常。可在计算机领域却有这样一位老人,即便已是80岁高龄,却仍不遗余力地辗转各地,为中国IT核心技术的发展发声。

  他就是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凭借着联想式汉卡和联想微机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被中国计算机学会授予终身成就奖的倪光南。

  倪光南的日常很忙,尤其是进入9月后。从上海到宁波,再经无锡转苏州,从世界智能大会到工业互联网长三角一体化论坛,再到第十二届信息安全漏洞分析与风险评估大会……都有这个title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的老人的身影。

  他马不停蹄地为各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同时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到物联网、5G等高新技术领域,补充学习新知识也是倪光南的工作。倪光南认为,这些引领中国向前发展的新产业、新领域,都绕不开一个共同话题——自主创新。

  忙碌的工作、生活节奏,倪光南一坚持就是二十多年。经济观察报记者提出面访请求时,他感到为难,“最近都要在外出差,开会或企业研讨,几乎没有在北京的时间。”直到深夜不被打扰时,电话那头的他才讲述起了当年的故事。

  筑梦者

  因出生在那个炮火纷飞的抗战年代,倪光南打小就怀有一个强国梦。17岁那年,他考入南京工学院,接触了无线电技术,后在1961年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后文统称计算所)工作。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外对大型计算机采取禁运策略。“倪光南告诉记者,我国正是为研发制造自己的大型计算机,才成立了计算所专门进行相关技术的综合性研究。

  20世纪60年代,计算所推出了中国自己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而倪光南便在这一研发团队中。也是从这时起,他走上了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创新之路。

  由于当时的计算机只能处理拉丁语系文字信息,倪光南意识到,这给中国计算机向民用级别普及带来很大的难度,“中国人要想灵活使用计算机来处理信息,就要让计算机能处理汉字才行”,于是他带领团队开始专注于汉字信息处理的研究及成果转化。

  倪光南先主导开发了中国第一台汉字显示器,随后带领研究组在1979年,于计算所的111大型计算机上开发出了一套基于图形处理原理的汉字系统——“汉字信息处理实验系统”,使之既能够处理汉字,同时实现了汉字的“联想式”输入。

  自主创新为倪光南赢得了更多“走出去”看世界的机会。1981年,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副院长参观计算所时,看过倪光南发明的汉字处理系统展示后大为惊喜,随后便邀请倪光南前往加拿大进行访问研究。

  “这是一次让我开阔眼界的转折点。”倪光南如是说,那两年让他直观的看到了西方高技术企业的发展优势。“当时我们国内还用8位微处理器芯片时,加拿大的高技术企业却都用上32位的了。”

  出国访问让倪光南看待的差距不止于此。他在访问之前的薪资,加上津贴一个月也就六七十块钱,但他在国外能够拿到数千加元,“收入上有很大的提高,我算了一下官方汇率得有72倍。”

  种种对比后,倪光南更坚持了那个念头——在一些先进设备的技术支撑下,“一定要回到国内来做自主创新”。他告诉记者,在出国之前,我国的汉字信息处理能够做的只是实验系统,并且需要通过大型计算机来做实验仿真,“像个篮球场那么大的机器来处理,太不实用了。”在海外看到了更加先进的应用软件技术后,倪光南决定做更小更实用的汉字信息处理微机。

  创业经

  考虑到改革开放初期,国内订购高技术的软硬件器材,周期长且麻烦,于是在海外访问结束之前,倪光南自己花了几千加元采买了几套关键硬件,并带回国来,与团队动手开发起汉字微机样机。

  倪光南渴望做中国自己研制的汉字微机,而彼时的中国市场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不易采购,为此,他自掏几千加元买了与团队一起,开发出了第二项汉字处理产品——LX-80的联想汉字微机。

  回国后的倪光南发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已传遍大江南北,同时科技部也进一步落实提出了“科学技术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号召大院大所办企业,转化科技成果。”他认为,对科技成果转化重视起来,既符合当时国家的需要,也利于发展自己的技术团队,“产学研相结合,是推进产业化进程的必要阶段”。

  尽管那时的中关村远未热闹,但“已经有几家高新技术公司产生”。倪光南告诉记者,像北大方正、清华紫光、清华同方都是在当时的背景下成立的,而计算所也成立了一家名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以下简称“计算所公司”)”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这便是后来联想集团的前身。

  “35个人,启动资金130万元,500平方米的办公用地,就是计算所公司的所有。”倪光南以“总工程师”的身份,带着自己的团队和联想式汉卡方面的技术成果加入计算所公司。

  1985年5月,适用于PC机的第一型联想式汉卡一经成功开发,也顺利应用普及。让倪光南深以为傲的是,联想式汉卡的自主研发,推动了计算机在我国的民用领域普及,更推动了联想公司的从无到有。

  倪光南说,“把科技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工贸’道路”是当时中关村非常流行的口号,他认为产学研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科研人员带着成果‘下海’创业,更有助于实现成果转化,解决产业化等问题。”

  然而,联想在1996年提出了优先发展销售贸易,后做加工生产的“贸工技”策略,将技术研发的优先级降低,这让坚持“技工贸”的倪光南无法理解,这便是广为人知的“柳倪之争”。

  最终,倪光南无奈离场。面对记者,谈及此事,他仍会叹气。离开了计算所公司,重返计算所研究员的位置上,倪光南仍坚持一件事——自主创新,他认为从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产品,进而实现产业化的产学研式的发展,才是中国未来的高新技术企业要走的一条路。

  幸福感

  “我们不想被卡住脖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凭借自主创新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倪光南说。

  倪光南即便退居二线,却始终觉得使命仍在,特别是从各种技术来看,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都与中国拉开了距离,“无论是软件方面,还是操作系统、芯片等,中国制造在当时存在短板。”倪光南回忆。

  倪光南深知,当企业逐步成为我国创新主体单位过程中,技术能力会比较弱,而发扬产学研相结合,“大院大所办企业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就在帮助我国进入一个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过程。”他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取巧的可能。

  不过,此前在计算所公司的创业经历,让倪光南有所感触,“知识产权创造更应该有价值体现,例如给科研人员以股权配比,提升其话语权,进一步鼓励科研人员坚持科技创新,做产学研相结合等路径。”他认为联想的发展便是前车之鉴,应该更多注重知识产权,赋予企业内部的高新科技人才更多的激励,避免企业发展的导向偏移。

  在计算机领域创新了大半生的倪光南,希望后来人更懂得抓住机遇和挑战,坚持科技自主创新。去年,79岁的他开始录制网络公开课,将自己对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发展理解和思考对外分享。“过去这些年,我们在信息技术领域最大的一个经验教训,就是如今我最大的目标,即尽职尽能地帮助那些高新技术公司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从自身实践“中国创造”,到鼓励更多人去坚持自主创新,通过技术突围实现强国目标,倪光南觉得当下即使忙,却也充满幸福感。

  在采访中,倪光南反复强调,作为计算机领域的一份子,应该充分理解一句话,“关键核心技术必须靠自己自主创新来解决,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他掷地有声,鼓励不断培养创新人才,努力实现高新技术自主可控,”不能依赖外国能够提供给你、卖给你、换给你,防止被人卡住脖子”。

  过去几十年的经验表明,这也是中国高技术公司要吸取的教训。倪光南表示,华为的了不起之处在于,它不仅持续推进核心技术的研发,当有人试图卡住它脖子时,“它的备胎计划做得很好”,此外,倪光南对其模式也表示认同,“它予以科技人才更多的话语权和价值认同。”

  倪光南告诉记者,“作为一家科技公司,一旦不以研发为中心,就如同失去了灵魂。”他说,科研人员发挥的作用,既是在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科技产品,更重要的是,他们代表着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水平。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倪光南说,最大的幸福感是能成为计算机领域创新的一份子,尽管角色有变化,“从起初的研究人员变成创业成员,又从一线科技创新人员变成二线上支持企业创新的研究员,但我的使命没多大差别。”

  电话那头,倪光南说,大半辈子的自主创新过程的确有艰辛,但能亲自见证中国计算机IT产业的发展,心中尤其幸福。

佭ϴý Ѷ Media8ý

在线客服

外链咨询

扫码加我微信

微信:juxia_com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