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蚂蚁之后,另一个电商巨头的“钱袋子”也走向IPO。
9月11日晚间,上交所科创板披露了京东数科招股说明书。公告显示,京东数科本次拟发行不超过5.38亿股,募资资金总额为203.67亿元。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如使用超额配售选择权(俗称绿鞋机制),则最高不超过发行数量的15%。
尽管两家公司都是靠金融起家并逐渐向科技转型,但京东数科的业务范围更为宽泛,几乎打包了京东体系内除零售、物流以外所有的业务,甚至包括智能城市、数字营销等业务。而蚂蚁则更为聚焦。
尽管涉及业务范畴不同,但仍可以通过几串数字的对比得以窥见电商巨头以及其“副手”们之间的较量。
谁更能赚钱?
作为两家自带金融属性的公司,“赚钱能力”始终是不可避免的比较维度。
招股书披露,2017年至2019年末,京东数科整体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0.70 亿元、136.16 亿元、182.03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1.6%。2020年上半年,京东数科的营收继续增长,达到了103.27 亿元,超过2017年的整年收入。
相比之下,蚂蚁“盘子”更大,2020上半年营收是京东数科6.6倍,达到725亿元,年复增长率也不输京东。蚂蚁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蚂蚁集团分别实现营收约653.96元、857.22亿元、1206.18亿元,突破千亿大关,年均复合增长率近36%。
当然,仅看营收并不能反映二者的赚钱能力,利润指标同样重要。
净利润方面,京东数科一直处于较为波动的情况。报告期内,净利润分别为-38.20亿元、1.30亿元、7.90亿元及-6.70亿元,今年上半年仍在失血亏损。而股权激励则是造成波动的主要原因,在亏损的2个时期,京东数科用于股权激励的支出达到了43.81亿元和10.63亿元,超过当年的亏损额。
不过,在毛利润指标上,京东数科则在逐年上升。2017年至2020年6月,京东数科的毛利率分别为54.69%、64.38%、65.77%和67.08%。
另一边,尽管蚂蚁在净利润上常年保持为正,且从2017年的82.05亿一路上涨至2019年的180.72亿及2020年上半年的219.23亿,但在毛利率这一指标上近两年来却有所下降,从2017年的63.72%持续下降至2019年的49.83%,累计下降近14个百分点。作为对比,在刚刚结束的科创板半年报中,平均毛利率为50.81%。
招股书中,蚂蚁将2017年的下滑归咎至当年向金融机构支付的交易费率上涨带来的交易成本增加,2019年则是由于业务规模持续扩大,需要拓宽生态合作伙伴后的服务成本提升。不过,今年上半年蚂蚁集团的毛利率有所反弹,达到58.58%,系数字金融科技平台服务的增长(包括以花呗、借呗为代表的微贷业务,以蚂蚁财富、余额宝的理财业务和以好医保、相互宝为代表的保险业务)。
除了营收和利润指标外,公司的营收结构不仅反映了企业“靠什么赚钱”,也从侧面折射了企业未来成长的健康性。
京东数科将业务按照客户属性进行了明确划分,分别为to B(面向商户及企业)、to F(面向金融机构)和to G(面向政府)及其他。
而在报告期内的3年半时间里,京东数科的营收发生了结构性的调整:面向金融机构的业务占比在逐年上升,从2017年的17.05%上涨至2020上半年的41.48%;同时,面向商户与企业的业务从2017年的占比超八成大幅下跌至52.37%。但这两项业务始终是京东数科营收来源的大头,加总后占比超过九成。
另外,京东数科的to G业务也同样值得关注,尽管其为营收带来的贡献较小,仅为5.57%,但在过去三年的收入复合增长达239.05%,增长迅猛。
而对于蚂蚁来说,其营收结构也在发生变化。蚂蚁将业务划分为三大板块,分别为数字支付、数字金融科技平台(包括以花呗、借呗为代表的微贷业务,以蚂蚁财富、余额宝的理财业务和以好医保、相互宝为代表的保险业务。)以及创新业务及技术基础设施。
其中,与京东数科to F业务类似的数字金融科技服务收入占据了营收的“半壁江山”,2019年其营收规模为677.84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比例达到56.2%。2020上半年,这一数字攀升至63.4%。而数据支付与商家服务占比则从2017年的过半下降至2020上半年的约1/3。
作为阿里和京东的“钱袋子”,双方与各自的母公司业务关联性也同样值得关注。
从京东数科披露的信息显示,2017年至2020年上半年,其与关联方“京东集团”、“京东安联”等进行交易的营收占比逐年攀升,分别达到了总营收的29.93%、29.25%、31.41%及33.2%。也就是说,京东数科近1/3的业务来源于京东。
而对于蚂蚁来说,今年上半年,与阿里及网商银行等关联交易占总收入15.14% ,在此前的2017-2019 年,经常性关联交易的金额相当于当期发行人合并报表营业收入的14.59%、16.54%、15.85%,始终维持在约15%的水平。
谁“造富”更强?
与蚂蚁集团和京东数科IPO消息几乎同时出现的,是人们对于创始人和持股员工财富自由的各种揣测,“财散人聚”的魅力不容小觑。
京东数科CEO陈生强曾放出“只要我们做好了,至少能创造20个以上的亿万富翁,300个以上的千万富翁”的豪言。现在,这个承诺到了兑现的时刻。
在发行前的前十名股东中,自然人仅有刘强东及陈生强。刘强东对京东数科的直接持股比例与马云对蚂蚁的8.8%持股比例几乎相同,约占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8.86%。不过,刘强东还通过领航方圆、宿迁聚合、博大合能间接控制京东数科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41.49%,共计占本次发行前总股本的50.35%,超过一半。按照市场上普遍给出的2000亿人民币估值,刘强东的身家将增加约1007亿元。而陈生强的个人持股比例为4.23%,上市后可变现的财富达到84.6亿元。
除此之外,京东数科还设有特别表决权机制,A类股票和B类股票的持有人每股可投票数比例为10:1,刘强东通过直接和间接控制公司A类和B类股份共计拥有京东数科本次发行前74.77%的表决权,权力更为集中,符合刘强东以往的强势风格。
众多股东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京东数科的第一大持股公司宿迁聚合,这是今年6月京东集团为了将其所享有的公司利润分成权转换为公司股权所成立的公司。根据其所披露的股权结构,刘强东、李娅云、张雱的持股比例分别为45%、30%和25%。李是京东集团的CCO(首席合规官),平时很少对外,颇为低调。而张则是刘强东的个人助理,曾被冠以“京东最牛女助理”。而这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她们分别担任着京东旗下多家子公司的监事和法人。
而持股比例7.8%、排名第三的大股东宿迁东泰则是京东数科员工持股平台。其中,华安资管对宿迁东泰的持股比例为70.11% ,系京东数科员工持股单一资产管理计划。而剩下的29.88%则由数鸿创元持有,用于未来员工的股权激励计划及因激励实施所产生的成本和费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今年8月20日,宿迁东泰因融资所需,质押所持发行人188,756,375 股股份,约占总持股比例的82.5%。
相比之下,马云个人持有26.77亿股蚂蚁股份,并表示上市后的持股比例不超过8.8%,和刘强东的持股比例相当。
不过,在股权激励上,马云显然更为“大方”。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作为蚂蚁集团的员工持股平台,目前分别持有29.86%和20.65%的股份,合计持有50.52%的股份,为蚂蚁集团控股股东。发行完成后,杭州君瀚和杭州君澳合计持股将不低于40%。
此前有媒体计算,按2000亿美元估值,上市后,蚂蚁集团和阿里系高管将诞生至少58名亿万富翁,最高身家1400亿元,最低身家6.66亿元;其中50亿以上的37人,过百亿的22人,200亿以上的9人,500亿以上的4人,包括蚂蚁集团执行董事长井贤栋、CEO胡晓明、非执行董事蒋芳等。
对比之下,京东数科造富能力相对“弱”一些。除刘强东外,间接持股比例第二大的自然人为李娅云,通过持有宿迁聚合30%的股份以及0.005%的股权激励,李娅云共计持股比例达到11.045%,身家突破200亿元;同样的,“最牛女助理”张雱通过持有宿迁聚合25%的股份以及0.006%的股权激励,共计持股9.206%,身家突破184亿元,不过暂不确定李娅云及张雱是否为代持。
除了将股票分发给高管及员工,在巨额财富变现前夕,马云还宣布捐出其持有的6.11亿股蚂蚁股份,委托杭州云铂未来捐赠给他指定的公益组织,相当于捐出了蚂蚁集团上市后2%的股份。另外,蚂蚁集团外部股东中占股最大的是全国社保基金,当年以78亿人民币入局,经过几轮股权稀释后持股比例为2.93%,但投资收益翻了数倍。按照目前估值测算,相当于给13亿社保缴纳者的养老金每人涨了25元。
谁最“下本儿”?
在都用“科技”标榜自己的同时,对技术投入的真金白银和取得的实际成果可以作为衡量其科技成分的最核心要素。
2017年度~2019年度以及2020年上半年,京东数科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0.78亿元、17.43亿元、25.67亿元和16.1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1.88%、12.80%、14.10%和15.67%,超过了80%科创板的上市公司,在整个A股也达到前5%的水平。
而在科研人员配备上,截至报告期末,京东数科研发人员数量为4172人,占员工总人数的比例为41.77%。
另一边,蚂蚁集团在2017年至2019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也在逐年升高,分别为7.32%、8.05%和8.79%,约为京东数科在这一数字上的一半,但因营收规模更大,科研投入整体金额也更多,分别达到47.89亿、69.03亿、以及106.05亿,始终维持在京东数科的4倍左右。
同时,在蚂蚁超过1.6万在职员工中,超过60%以上是技术人员,超过谷歌和亚马逊等顶级科技公司。即使在蚂蚁的董事会中,也有1/3是技术背景出身,分别为胡晓明(蚂蚁集团CEO)、程立(阿里巴巴CTO)和倪行军(蚂蚁集团CTO)。
据媒体统计,2019年,科创板上133个新股研发支出合计212亿元。这意味着,蚂蚁一家公司的科研投入就达到了所有科创板上市公司的一半,京东数科也达到了平均科研投入水平的16倍以上。
巨额的科研投入也带来了不俗的成果。
如在金融领域,截至2020年6月末,京东数科服务金融机构的大数据风控体系已积累各类模型超过1,000个,风险策略超过10万个,日均决策4.7亿次。招股书还披露了部分正在参与的重大科研项目,包括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部主办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
而蚂蚁在技术上的积累则更为“硬核”。技术专利上,蚂蚁已经拥有2.6万项专利,26项自研核心技术、18项世界级奖项。在数据库方面,蚂蚁自研究的数据库OceanBase性能测试世界第一,而在与金融强相关的区块链技术积累上,蚂蚁链的区块链专利申请数也拿到了全球第一,并已经开始商业化。
同时,融资后的资金用途也同样反映了企业未来的发力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京东数科的募资用途中,将有72%都将直接用于技术相关的项目,包括金融机构数字化解决方案升级建设项目、商户与企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升级建设项目、新兴产业数字化解决方案升级建设项目、开放平台升级建设项目、数字科技中心扩建项目等。但预计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投入金额最大,约占募集资金净额的28%。
相比之下,蚂蚁募资的最大比例即40%将被投入到创新科技之中,其余的融资将被用于助力数字经理升级、加强国际合作和补充流动资金等。
蚂蚁集团和京东数科作为阿里与京东的核心资产接连上市,他们曾作为电商巨头的战略落子,被寄予“钱袋子”的厚望,又同时在时代发展中转型,彼此间较量着“科技基因”。在留下传奇般“造富故事”后,数字科技的未来也将更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