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在阿里的工号是12000+,但在阿里,所有人都认同张勇是那个最懂马云的人。
马云说阿里的理念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而张勇说淘宝商城要“在数字经济时代,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道相同,路就好走。
2011年紧急接手淘宝商城、并在2012年的1月11日40岁生日那天把淘宝商城改成了天猫的张勇,说出这句话是想表达自己的勇气和希望,当然也是为未来天猫的发展划定一个目标。
针对当时白领阶层的消费观,张勇觉得在淘宝本身基础之上需要一个更加规范和专业的商业平台。他希望将天猫打造成网购领域的“第五大道”或“香榭丽舍大道”,引领中国乃至全球的电商行业。
接下来的“双11”,张勇正式把“光棍节”变成“网购狂欢节”,最终淘宝销售额从前一年的9.36亿蹿涨至52亿元,其中淘宝商城贡献了33.6亿。
到了2017年,这个数字已经升至1682亿,“双11”也变成张勇在阿里最大的“勋章”。
而在成为集团的CEO之后,张勇为淘宝和天猫选择的继承人是蒋凡。
与前辈不同的是,2019年3月蒋凡在兼任天猫总裁之后的第一次露面,就宣布将老领导的政策做大范围调整,把跟别的事业部合并的聚划算单独提出来,与淘抢购、天天特价整合,升级为阿里集团“品质惠经济战略”窗口。
同时,蒋凡还提出自己主管阿里电商平台后的施政纲领,那就是“天猫赋能天下品牌,淘宝创造品牌”。
有媒体评论,认为这是蒋凡对张勇的战略进行了一次90度的大范围调整。
其实,不管张勇改造天猫还是蒋凡重启聚划算,都是在当前竞争环境下最好的选择。毕竟过去是电商向移动平台拓展,现在是注重年轻人这个未来的重点消费市场。
而也正因为这五年来阿里电商的跨越性发展,现在的淘宝、天猫和聚划算,在各自的电商细分市场依然保持着垄断性的优势。
因此,在接受采访时张勇才这样表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淘宝。”
2015-2016移动为王
在经历长达三年的快速发展期之后,2015年各大电商平台都发现,粗犷的经营方式行不通了。以往那些正常增长的互联网用户流量,在这个时候逐渐进入了顶峰,之前各家平台疯狂的增长过程逐渐恢复平稳。
对平台来说,如何在现有流量基础上做深入的挖掘和用户获取变成了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2014年的下半年受4G网络普及的影响,移动互联网呈爆发增长的态势,这被很多人看作是电商平台新一轮发展的契机。
因此,当年10月,张勇在阿里集团组织部大会上提出“all in无线”战略,后又决定将手机淘宝打造成为航空母舰级APP。
但已经成为集团CEO的张勇,考虑问题要看全局性,如何落实这一个细分的无线互联网战略,他急需一个懂得自己的“操盘手”。
张勇盯上了在工作中有手机就绝不碰电脑的85后蒋凡,“他们和PC时代没有关系,他们就是生于长于无线时代。”
最终,这个连花名都没起的年轻人,连传统入职的湖畔培训也没有参加,就顶着“淘宝无线事业部总监”的名义开始了全面的工作。
蒋凡也确实没让张勇失望。
这个脑洞大开的年轻人,将手机淘宝重新定位为生活消费的入口,从原来运营流量转变成运营内容和用户。而且在业务层面,重新定义微淘,推出有好货、爱逛街、淘宝头条、达人模块……利用数据驱动和重构内容体系,手淘开始呈现社会化、社区化商品及服务。
2015年双十一当天912亿交易额中,移动端贡献了626亿,这是移动端首次超过PC端。
到了2016年,淘宝无线交易占比暴涨至80%以上,月度活跃用户超4亿。
通过数据对比张勇发现,到2016年淘宝的用户中80%都是年轻人,而这些年轻人中24岁以下的占了近35%。
这个时候张勇已经意识到,如何能满足年轻人消费的需求,才是决定天猫和淘宝未来发展边界有多高的核心。
经过内部讨论,大家都认为现在年轻的用户所追求的是购物中的乐趣,而不是购买物品的本身。为了最大范围的满足年轻消费者的这种心理上的需求,张勇提出打造"淘宝造物节"。
在他的坚持下,阿里巴巴确定了淘宝未来三大发展方向:社区化、内容化、平台生活化。这意味着淘宝正试图从一个购物平台,走向内容生产平台和消费社群。
作为实际的操盘手,蒋凡将淘宝造物节从纸面的计划落实到了实处,并于2016年的7月正式推出。
这个蒋凡主导的“淘宝造物节”非常特别,现场所有的商品仅供展示而不做售卖,并且只邀请到72家卖家。
而展出的产品非常有特点,不仅有高大上的三星、HTC、诺亦腾等VR厂商,还有如“故宫淘宝”、“吾皇万睡”、“夏虫与冰”这些从名字上完全不知道卖什么的个性品牌。而且首度对外开放阿里VR实验室GM Lab(Gnome Magic Lab)研发的虚拟现实购物体验产品VR购物“buy+”。
在蒋凡看来,从PC跨越到无线端,只不过是淘宝有了接触年轻人的触角,而真正懂得年轻人喜欢什么,才是淘宝将来能长盛不衰的基础。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蒋凡在首届“淘宝造物节”上仅邀请了72位淘宝“神店”的店主。其中卖定制滑板的、卖手绘球鞋、卖各类手办的,这些在大人眼里莫名其妙的店主,都是各自圈子里“大神级”的人物,每家“神店”都拥有无数粉丝,每一个“神店”背后,都有一个圈子。
事实上,张勇只是想通过“淘宝造物节”接触这些年轻消费者,而蒋凡却把整个目标升级了,成为一个淘宝接触年轻人、占领移动互联网的利器。
看到蒋凡在淘宝的这些“折腾”,张勇觉得深以为然,他想对天猫的体系也进行一番调整。
在深思熟虑之后,2016年12月2日,张勇对阿里的天猫团队发布了一封公开信,表明把阿里聚划算和天猫团队合并,建立"三纵两横"的体系。
这其实标志阿里新一轮电商战略调整的开始。
2017-2018新零售
阿里新一轮的电商战略调整,其实在2016年双11战绩出来之后就有了苗头。
2016年11月12日,在首日交易额破1207亿,无线交易额占比81.87%的背景下,张勇对到场的记者讲述了自己心中阿里电商的未来。
他认为,这次双11体现出的特点是市场全球化、消费娱乐化、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以及线上线下全渠道联动。“我们正走在推动零售重构的道路上,但远没有完成。很多年后我们回过头看,一定会看到今年的双11是新零售的起点。”
其实这样的选择依然是流量战略的结果。
毕竟通过手机淘宝的建立和大量青年人喜闻乐见的营销方式的推出,移动端的购物流量逐渐稳定,张勇带领的阿里电商又到了寻找新的流量池的时候。
这一次张勇看中的是线下购物渠道的流量转化。
当时曾作为京东物流负责人的侯毅,正在寻找下一个创业的方向。而作为老乡,张勇与侯毅在饭桌上的见面,却不经意之间拉开了中国电商市场的新一幕。
张勇告诉侯毅,想要探索一种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零售模式,而作为一名资深吃货和有着20年物流经验的程序员,侯毅觉得可以从生鲜品类入手。
张勇和侯毅马不停蹄地谈了三个月,推动制定了影响盒马未来的几个关键方向——线上订单一定要比线下多,30分钟冷链配送,要盈利。
看到侯毅心存顾虑,张勇给他吃了个定心丸,“你大胆尝试,钱的问题我来给你解决”。
于是2016年的时候,侯毅在上海开了第一家店。此后半年,张勇经常与侯毅见面,平均每个月会见一两次,深度探讨项目的进展,调整发展策略。
在两人多次碰撞中,盒马的发展标准越来越清晰,3公里30分钟这两个数字,也经过周密计算。
2017年7月14日,马云和张勇等人在盒马鲜生品尝刚刚出炉的海鲜,这一个被秘密操作了一年半的项目,终于浮出水面。
之后盒马鲜生,这一个寄托着张勇新零售梦想的线下线上一体化电商项目,就迅速在全国普及推广开来。
也因为盒马的存在,“新零售”成为2017到2018年最热的电商战略名词。
但在这个背后,张勇真正看重的,其实是那些线上下单30分钟内就送达的消费者。毕竟,相比较中老年群体,真正能在线上下单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而这些人才是他打算利用线下零售渠道所获取的线上电商流量新来源。
在张勇看来,“新零售”是利用线下零售节点,将线上电商具象化从而达到聚合线下年轻人流量的目的。
当然扶持新零售,并不意味着张勇放弃了天猫和淘宝。
2017年7月,阿里成立“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执行委员会”,来了不到四年的蒋凡成为成员之一。年底,他就被任命为淘宝总裁。
蒋凡上任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淘宝产品团队完成淘宝网与手机淘宝的整合。
这被看作是蒋凡给淘宝打下最明确的移动互联网标签。
2019的下沉
进入2018年以后,蒋凡发现自己的淘宝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拼多多。
这个由阿里前同事黄铮创办的针对下沉市场电商平台,在2017年到2018年之间得到了一种病毒式的飞速增长。
蒋凡也在不断应对。
而2019年3月,蒋凡正式兼任天猫总裁,阿里旗下两大平台互联互通之后,蒋凡有了更大的空间与黄铮的拼多多捉对厮杀。
蒋凡拿出的杀手锏,就是重新将聚划算作为一个单独的平台推出。在集合了淘抢购、天天特价等淘宝、天猫内部板块的能力之后,聚划算已经有了正面迎战拼多多的能力。
一方面蒋凡在拼多多所有的战略上,都为聚划算谋划了相应的对应策略。
拼多多自上市后一直力推农产品原产地上行,蒋凡要求聚划算也要助力更多原产地农产品上行;拼多多去年推出“品牌馆”与“电器城”,蒋凡希望聚划算帮助品牌和商家去触达更多消费者,尤其是来自于下沉市场的消费者……
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相关的数据,蒋凡和他的团队明白下沉市场年轻人的需求到底在什么地方。下沉市场的人们有最简单的生活,最纯粹的需求,却被最根深蒂固的低劣市场裹挟着。
人们走不出来,好品牌、好产品也无法单枪匹马地走进去。
因此蒋凡认为聚划算想要在拼多多的竞争中取得先机,就一定要想办法满足下沉市场年轻人的需求。
他觉得最好的办法,就是扶持那些价格低还能做到有技术有质量的新兴品牌在聚划算这个平台上崛起。
他为聚划算制定了未来要孵化1000个全球产业带,引爆30000个品牌,将品质惠生活方式带到200个下沉城市的宏大目标。
在他看来,聚划算要想实现这些目标,大力的补贴和年轻品牌的不断推广是有利的武器。
当人们对下沉市场的印象,还停留在拼多多那种令人生厌的砍价、拼团链接中,聚划算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
因为在整个聚划算团队看来,那是一个追求低价,但也在意品质的市场。那是一个熟人关系社会,但不是交往无底线社会。
因此,大家认为聚划算需要将更多精力用于寻找更好的品牌、商家,开拓更具性价比的产品,而大大简化消费者端的购买决策环节。
从周末五折天,到千万爆款团,再到跨年的百亿补贴。聚划算没有一个产品不可谓品质划算,没有一个折扣需要兴师动众获得,没有一个福利不能一眼看得明白。
另外整个团队加速了热点产品在聚划算上的推广,利用各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聚划算挑选出来的那些符合下沉市场的单品做成爆品。
而这些推广方式的集大成者,就是“99划算节”。
蒋凡觉得跟天猫有了双11开始崛起、淘宝依靠造物节重获新生一样,聚划算也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
所以2019年的9月9日,他拉开了聚划算“99划算节”的大幕。
而因为把聚划算当做针对下沉市场的新供给中心,依托于阿里巴巴的整个生态矩阵,以及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领先的能力,“99划算节”能够在产品创意、产品设计、产品研发、产品定价、消费者洞察、供应链效率等方面,对各类品牌商家进行全面的赋能。
这使得爆款单品频出。2019年99划算节期间,订单数破万的单品超过1500个,销售额破百万元的单品也达到了1250件。
原因其实很简单,依托着百亿的补贴,本身就拉低了在这一个划算节期间销售产品的价格;而对品牌商家来说,在聚划算的助力下利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推出更加适合下沉市场的商品。
两者结合,其实才是蒋凡对聚划算最核心的功能期望。
因此,2019年第一个年头的聚划算99划算节,一个节日相当于拼多多1个月的GMV。而2019年双11新增收入6成以上来自下沉市场年轻人,就是蒋凡重启聚划算战略成功的最好注解。
2020的Z世代
进入新的一年,在视频电商崛起和流量增长焦虑大范围影响的状况下,“Z世代”成为很多电商平台力争的主流用户。
由于这些新时代的年轻人,他们有着自己的认知,也有着富足的生活背景,形成了自己的新消费特征:极其难以简单说服、不迷信品牌、具有个性化的消费主张、且圈层化明显,制造了独特的商业渗透壁垒。
这种消费趋势非常有意思,很多年轻人只买对的东西,不买贵的东西。从流量向转型品牌向,从销量向转型爆款向,这是社交时代最有意思的一个变化。
蒋凡和他的团队敏锐意识到,这可能是新的电商市场发展趋势,谁能满足这些消费者的需求,谁就有可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掌握电商平台竞争的主动。
因为,即使是“Z世代”也早晚会长大的。而围绕满足“Z世代”的需求和提升入住平台品牌的价值,蒋凡推动整个团队几乎是飞速前行。
而在这个过程中,蒋凡像老领导张勇挑选自己作为操盘手一样,选择了家洛。
作为淘宝营销的负责人,家洛其实非常了解蒋凡在聚划算乃至天猫和淘宝各个体系中想做的事情。而蒋凡选择他出任大聚划算事业部和天猫平台的总经理,看中的也正是家洛对自己确定的天猫和聚划算联合发展战略的理解最深。
如何协调在平台上的商家共同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带动整体入驻品牌的提升,其实是蒋凡更关心的一个话题。因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蒋凡在上任的时候提出来的那个“天猫赋能天下品牌,淘宝创造品牌”战略,才有可能通过聚划算的这样一个通道得到完美的呈现。
因此,在蒋凡和家洛沟通后,整个团队达成了一致意见,避开与拼多多那样牺牲底层商家利益里的、追求GMV的竞争,将聚划算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为品牌赋能上。
有意思的是,最懂蒋凡的家洛上任后干得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逐渐利用各种手段,为聚划算打造了一个负责营销的团队。这个团队可以对接各个品牌,里面还有专门从零到一和商家一起孵化新品的专家。
出现这样一个团队,家洛的想法就是为了帮助更多的品牌,借助聚划算这样一个通道,达到触及并被“Z世代”接受的目的。
因为越来越多的品牌入驻,意味着聚划算已经从单纯的导购平台转型成全方位的电商平台。因此品牌的任何需求,其实运营团队都得想办法去满足。
而作为首届99划算节的操盘手,家洛对于新一年的这个市场重磅大杀器是有自己想法的。虽然跟竞争对手拼多多一样也安排了百亿的补贴,但这个补贴是是针对于整个供应链,而且通过开放站内外流量池的方式,可以从平台、商家到爆款,全方位帮助品牌的提升。
另外,在衡量过“Z世代”对内容传播接受方式的变化后,在家洛的支持下聚划算开辟了直播,这种直播跟抖音、快手还是不太一样,毕竟家洛觉得还是应该让“消费者享受娱乐”,而非“让享受娱乐的观众消费”。
而利用各种方式满足了“Z世代”消费者的需求,挑选出那些符合他们需求的品牌进行扶持之后,家洛和他的团队发现,当前的聚划算回归了电商平台发展的初心,实现了让大家买得起想买的东西。
当前,在电商行业正在回归比拼真刀真枪的商业本质阶段,对未来消费势力的争夺,正变得越来越浓烈。
而作为商业探险者,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决心,更需要对用户群体的细分洞察、对品牌商家的赋能、对商品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