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老是问知乎怎么商业化,我很烦,不就是赚钱吗?”
4.34亿美元(1美元约合7元人民币)!
前几天,知乎完成了新一轮融资,这也是国内图文类社区目前获得的最大一笔融资。
知乎创始人、CEO周源在宣布这一消息的同时,也给员工发了一封内部信。在信中,他说:“知乎所处的环境和阶段,以及我们所肩负的期许,丝毫不容许任何懈怠。承诺结果、保持高效、敢打硬仗应该成为我们的工作准则。快则生,慢则死,说到必须做到。”
今年39岁的周源曾是个“不太为赚钱发愁”的“理想主义者”,他更关心的是用户。但现在,“快则生,慢则死”犹如一把利剑,悬在他的头上。
可当周源离“钱”越来越近,知乎还会是原来的知乎吗?
没有永远的敌人
在上一轮融资时,周源这样说:“找投资不是找钱,而是找队友。”
但找队友需要过程,万一遇到猪一样的队友,就更不好办了。好在周源的“运气不错”。
从最初的天使轮到最近结束的F轮,知乎的投资方名单中有不少头部互联网企业。
知乎历次融资的投资方名单
近两年,随着周源朋友圈的壮大,你时常会在互联网大佬的饭局中看见他。这也是周源成功打入中国互联网最强权势圈的象征。
2017年,周源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乌镇的“东兴饭局”。当时媒体放出了一组照片,在众大佬云集的饭桌上,周源的旁边是姚劲波和王慧文,对面是马化腾和刘强东。
2017年乌镇的“东兴饭局”,红圈标识的是周源。
1年后,知乎完成E轮融资,投后估值24亿美元,腾讯是投资方之一。此次完成F轮融资后,知乎的估值更是达到35亿美元。而与周源隔桌相望的张一鸣,因为不肯抬高价码被快手抢走了领投资格。
现在的知乎,已是内容公司里名副其实的独角兽。
丘吉尔说过,“一个国家没有永远的朋友,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商场也是如此,比如这次出现在知乎融资金主名单上的百度。
知乎与百度一直是水火不相容的状态。
成立于2010年的知乎,作为主打知识精英和理性主义的问答网站,时常站在批判百度的第一线:早些年把百度和谷歌做对比,以及2016年的魏则西事件,都少不了知乎的身影。
而百度的“百科”功能,也与知乎的问答形式极为相似。就在几个月前,有媒体曝出知乎即将内测“知乎百科”功能,还有部分用户收到了内测的通知。但知乎方面对此回应称,并没有叫做“知乎百科”的产品,所谓“百科”,是知乎话题的简介。
如今,百度从“对手”变成了“盟友”,一方面意味着两者握手言和,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百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知乎进行约束。
也难怪在周源亲自回答有关此次融资问题的答案下,点赞数最高的评论是“以后再也看不到百度的负面新闻了,魏则西类事件可以被完美掩盖了”。
点赞数最高的评论
用户们并不认为拿到融资的知乎会给他们带来更好的体验,“知乎变了”的言论甚嚣尘上。
知乎真的变了吗?
技术男的理想
成立知乎之前,周源的理想很简单:写程序,改变世界。因此,人们说他可能是“最不会挣钱”的创业者。
上大学时,周源读的是计算机专业。他对计算机极其痴迷,走到哪聊到哪,无论旁边是谁。
2003年的一天,周源从成都坐火车到北京。他依旧和邻座的乘客侃侃而谈自己“写程序到35岁退休”的理想,结果对方听了直摇头,笑说这不现实,因为“程序员挣不了多少钱”。
彼时的中关村,人声鼎沸,刘强东等人在那里淘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学了6年计算机的周源,对自己很有信心。
研究生毕业后,周源在一家位于上海的研发中心做程序员。埋头苦干了8个月,产品终于发布上线,却没有一个用户。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周源的程序员梦被现实狠狠“击碎”,他开始反思程序员的未来之路。
2005年春节过后,周源完成了辞职、北上、转行三部曲,到《IT经理世界》杂志社做了一名记者。这一次,他想通过在杂志社的工作拉近和理想之间的距离。
因为有过做程序员的背景以及对IT技术的了解,周源被分配去做科技公司和CIO(首席信息官)的采访。他也的确写了不少很有深度的稿子,经常得到社里的1500元好稿奖金。
一转眼,到了2007年。乔布斯在这一年发布了第一代iPhone,谷歌在中国大规模开展业务,中国互联网更是瞬息万变。周源作为旁观者深有感触,为什么自己不是那个让事情发生的人?他的内心蠢蠢欲动。
2008年,在没有找到投资人和创业伙伴的情况下,周源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裸辞创业。此时,他的个人账户上只有16000元。
但创业做什么呢?
在一次与业内人士的交谈中,周源受到了启发,他想做中小企业搜索广告投放的数据分析。可惜的是,这个产品在当时没有切中痛点,没人愿意付费。两年后,项目以失败告终。
创业的失败让周源很苦闷,他眼看着员工拿走抵做工资的电脑,自己泪流满面地躲在钱柜K歌,还独自跑到西藏呆了一个月,天天看着天空怀疑人生。
也是在那段苦闷的日子里,周源发现了让他眼前一亮的东西——国外的问答社区Quora。2010年,Quora几乎席卷了整个硅谷,很多几乎从不接受采访的行业大牛会在Quora上直接留言,告诉大家“我做的最重要的五个决定是什么”,有时还会在上面讲各种各样有趣的事情。
Quora给了周源极大的启发。自己做过媒体,又做过技术,还有创业经历,做一个中文版的Quora简直是手到擒来。于是,周源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有了想法的第二天,周源就拉着合伙人写了3页的招商PPT,第一页写商业计划书,每个月要干些什么;第二页是每个月的计划和预算;第三页是你投多少钱,给你多少股份。
当天晚上,周源带着这三页纸去见了“天使”,20分钟结束会谈。第三天,他们获得了150万元的天使投资。知乎就这么诞生了。
快则生,慢则死
都说一家公司的气质,在创立之初就已经随着创始人的性格、品德、气质等因素决定了。
自称“知乎001号员工”的周源,高冷、严肃、理想主义,做事“不跟风、不动摇”,与知乎莫名地契合。
2010年12月,在北京一个寒冷的冬夜,周源迈入而立之年。当时正值知乎上线前夕,他和创业团队只能在办公室里过生日。那天晚上,一群大男人都哭了。
这一次,周源吸取了过去的教训。与团队商量研究后,他们决定采取“文火慢炖”的培育方式——用户必须通过邀请码注册知乎。
2011年,知乎正式上线。
最初的两年里,知乎非常克制,严格执行不开放注册。相较于其它社区,虽然知乎的40万用户数量微不足道,但影响力无可比拟。李开复、徐小平、王小川等行业大牛都是知乎上的活跃用户。上知乎,似乎是一种“精英范儿”的体现。当时用户对知乎这样评价:“211的不敢说话,985刚到门槛,有底气发言的人,最起码也得是常青藤。”
有段日子里,知乎微博的评论区和邮箱里塞满了索要邀请码的留言和来信。淘宝上,标价120块钱的知乎邀请码更是一售而空。记者们不停地夸赞,知乎是在娱乐至死的环境下,逆向求生的一面大旗,说周源是将理想主义带进公司和产品的人。
终于在2013年3月,知乎向公众开放注册。不到一年时间,用户量迅速由40万飙升至400万,3年后升至2000多万。截至2018年11月底,知乎注册用户数已超过2.2亿。知乎爆炸式的用户增长,让诸位大佬们羡慕到不行。
被问及盈利时,周源的答案总是:“知乎要做互联网基础设施,产品做好了,盈利也自然而然。”可在商言商,身为创始人的周源比谁都清楚,一家互联网企业的用户数和流量固然是评判的重要标准,但在商业化方面,知乎已落于人后。
不管从大环境来看还是从知乎的未来出发,背靠资本、变现、盈利,这些似乎都是周源的不二选择。所以,当2016年知识付费的风口来袭时,他选择了拥抱。
在2016年愚人节当天,知乎推出了“值乎”,还为此举办了一场内部审片会。当周源在屏幕上说出那句“很多人老是问知乎怎么商业化,我很烦,不就是赚钱吗?”时,所有的人都开心大笑起来,而当他继续喊出“目标是月流水20亿”时,台下更是掌声四起。
《哈姆雷特》中有个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变还是不变,对周源而言,也是个关乎生死的问题。
回首过往,知乎已走过8年多光景,其间经历了7轮融资,却始终缺少一个上市的故事。从“改变世界”到“快则生,慢则死”,好在周源一直很清楚自己内心的追求是什么。
知乎的理想王国能否落成,我们无从预测。只希望“有问题,上知乎”这句话,永远不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