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隐私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最近一篇标题为《裸奔在互联网时代》的文章,在网上引发了强烈反响。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观点相当客观,现代社会谈“隐私”色变,原因有很多,例如我们对隐私有潜在的“保护”意识;我们对“裸奔”过于恐慌等等。总的来说,有互联网就一定会产生隐私问题,关键的一点在于,我们如何在合理的范围内处理隐私问题,如何客观公正的看待“裸奔”的事实?
一、如何界定隐私的类别?
什么是隐私?理论上讲,属于我们个人且不愿被他人知晓、不愿对外分享的信息都属于隐私。然而,隐私并不能一概而论,诸如身份信息、聊天记录、通信和地址信息等等,属于绝对重要的个人隐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被利用或者贩卖;而诸如个人爱好、个人活动行为、消费记录等等,属于相对次要的个人隐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些信息可以被合理使用,用以优化互联网服务,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换句话讲,在互联网时代,可能传统意义上的隐私已经不再属于隐私的范围,而合理使用这些信息,可以说是有益无害。因此,我们在隐私保护方面的意识,也应当与时俱进。
二、我们的隐私是怎么“泄露”的?
接下来说第二个问题,我们的隐私是怎么“泄露”的?现如今,社会上确实有很多主动搜集用户隐私的行为,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比如去银行开一个户,你总得要填写一些个人信息,在网上注册一个账号,可能也会涉及一些个人信息。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由于服务多元化,我们“主动”泄露隐私的场景会大幅增加,因为很多互联网服务都需要建立在个人信息的基础之上,所以,在我们使用这些服务的过程中,隐私也就泄露给了相关平台。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这种情况?毋庸置疑的是,企业在获取我们信息之后,应当尽到保护义务,同时,这些信息也是企业识别用户的基础,说个最简单的案例——假设你忘记了支付宝密码,需要找回,支付宝可能会让你填写一些个人信息,或者回答与个人信息相关的问题,
用以甄别你的真实身份,如果支付宝未记录个人信息,整个体系反而会很危险。
所以,隐私“泄露”并不是某一方面的原因所致,作为平台而言,他们需要用户信息,用以充实和完善服务。作为用户而言,你也必须贡献一定的个人信息,这是甄别你个人身份的依据,没有这个基础,用户便没有任何安全感。
三、企业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应当有何作为?
原来我们对隐私泄露的反感,主要来源于部分机构和企业倒卖用户信息谋取暴利,最简单的就是泄露我们的个人电话,导致大量骚扰电话蜂拥而至。由于违法成本太低,监管难度太大,这种情况至今仍然普遍。好在大部分情况下骚扰电话不会给我们带来财产方面的损失,充其量只会占用我们的时间。
那么在互联网时代情况又如何呢?
互联网存在很多使用用户隐私的途径,不同途径所产生的结果也截然不同,无法一概而论。举个例子,信息流APP可能会搜集用户点击的内容,判断用户的喜好,提高“个性化”服务能力,优化广告投放的精准度。这是否算将用户隐私用于商业?当然算,但这不仅不会对我们产生影响,反而还有一定的好处——因为没有这个过程,互联网产品就不可能真正“懂你”。
换句话讲,高端的互联网企业都是在用先进的技术来提升产品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合理的使用用户隐私,但极少对外泄露,所以,从用户角度而言,他们对这种行为是“无感”的。相反,由于他们优化了产品和服务,用户反而会从中获益。
但是也有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用户隐私,并在网上实施诈骗行为,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盗号实施网络诈骗,这是非常老套的手法,危害极大。不过近年来,随着整个互联网安全水平的提升,以及打击力度的增强,这种情况已极为少见。
换言之,在互联网时代,由于竞争激烈,对用户隐私的保护也会被纳入到企业的竞争环节中。如果一个企业无法让用户产生安全感,必然导致用户流失,这就倒逼企业不断提升隐私保护机制,避免用户利益受损。
作为用户来讲,重视隐私是必要的,但也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互联网时代,裸奔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是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无人能够阻挡。所以,我们需要提升防范意识,在遇到“万一”的情况之下,将隐私泄露所产生的危害缩减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