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85后青年,凭着一身是胆的干练和实力,不顾众人反对辞掉高薪工作做起路边摊。
5000块钱的成本起步,三个月营业额达30万元,他成为小摊中的佼佼者,然而摆摊的生活却让他陷入迷茫。
直到有次在饭桌上,认识了当时掌控了长沙100、200个摊位香肠供应的香肠老板杨干军,两人经过很长时间的了解和对生意方面的探讨,终于在2011年,文和友老长沙油炸社品牌成立。
随后的几年里,文和友大香肠、文和友臭豆腐、M?M?CHÁ等美食品牌相继成立,都是“一店一品”的模式运营。
从路边摊,到油炸社,到龙虾馆,再到超级文和友,文和友一直致力于传统民俗餐饮文化的研究,不断挖掘地域民间小吃,并结合潮流文化,形成独树一帜的"文和友餐饮模式"。那么超级文和友作为全国第一家城市的文旅地标,是如何成长到今天这个地步的呢?
文和友之所以能跳出餐饮界的桎梏,打开餐饮、文旅、市井文化的商业边界,成为长沙的文旅地标,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和青睐,离不开其“餐饮+文创”的行业新模式。总结来说,可以分为三点:第一沉浸式场景的打造;第二适当地曝光;第三品牌意识。
一、沉浸式场景打造:餐饮+文化商业模式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周围高楼大厦林立,市井生活的场景距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很多场景只能停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当时的文和友创始人文宾,还只是一个在长沙坡子街上摆摊炸串的小贩,但是后来觉得摊贩的身份让他难成大事,导致他不再出摊,之后一度过得很消沉。直到有次在饭桌上,认识了联合创始人杨干军,两个人坐在一起不知道聊了多少个夜晚,终于在2011年,开了第一个门店“老长沙油炸社”。
文宾从小在坡子街长大,童年记忆全部停留在这里,但因为老城改造,儿时街区消失了。所以文宾心里,一直想要重现八十年代的老长沙风貌,他强调不单单是做餐饮,更是要做文化公司。于是在2015年,文和友正式走上“餐饮+文化”的道路。
2019年,文和友升级为“超级文和友”。在长沙最繁华地段、最具人气景点,用破旧的建筑材料筑起一栋1980年代的老长沙社区。总计7层楼,2万平方米的空间内,进驻30余家商铺。重现了80年代市井生活的特色,石灰路的地板、脱落的墙皮、老旧的霓虹灯招牌、破旧的门板等,形成强烈的场景冲突。“街头巷尾”都展现出了鲜活的城市旧时光,偶遇老字号美食档口,让人拥有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不仅能勾起老一辈的记忆,满足80、90后的复古情结,也能令00后、05后产生眼前一亮的新意。
二、营销曝光:明星效应+社区传播
除了在场景风格定位方面的塑造,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文和友还通过适度的营销,获得了更多的曝光度和宣传力度。2013年,文和友机缘巧合之下上了回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自此之后,不少来湖南录综艺的明星都会过去光顾,文和友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不仅是主流明星,近几年,文和友的热度上升也少不了社群传播的带动。由于其足够具有特色,已经成为长沙的地标,不少网红都会前往打卡,短视频、直播自然传播。
三、品牌意识
创始人文宾说过,文和友的目标是做“餐饮界的迪士尼”。
文和友在建造品牌文化的过程中,通过故事性塑造、文化平台搭建、市场空间扩展等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标签和品牌内涵,进一步完善了餐饮+文创的模式。
1、塑造品牌故事,挖掘优秀文化IP
文和友邀请了20多家长沙本地经典小吃商户入驻,利用文和友成熟的品牌孵化能力,讲述传统品牌的经历和老手艺的故事,并通过不断发掘新的品牌和新的文化内容,比如文创产品、拍MV、拍微电影等,来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打造文和友的品牌专属内涵。
2、搭建文化平台,打造传播载体
如今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文和友在基于互联网传播品牌的同时,还整合了一批艺术家、文化社团、文化从业者,创建区域文化展示的平台,比如文和友内的述古书店、五楼的笑工场等,不断的传播和建设品牌形象。
3、空间市场扩展,形成文化标签
在市场空间扩展上,文和友除了在餐饮方面的关注,还跟湖南文化、跟潮流文化相互融合。超级文和友中,洗脚城、理发店、台球室等等,民宿、婚姻登记处都可以融合其中。让消费者在文和友感受到的除了餐饮美食,还有这个城市的文化。
不过,文和友的“餐饮+文化”的商业模式虽然胜过很多餐饮行业,却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不断创新和改善。不可否认,其打造的80年代复合文创推动了民俗文化和民间饮食在大都市里的传播,但是在引来很多消费者前去打卡的同时,往往也导致很多人都是“一键式体验”老长沙的怀旧风格,少了一分淡然闲适;而且文和友的食物也是褒贬不一,遭遇很多差评控诉;而且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市井文化,文和友的规模扩张,如果只想一键式复制,再粘贴全国各地,将注定是一场圈地自嗨。
一家公司想要不断的发展壮大,就要不断的创新发展。只有根据市场和地域文化的差异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才能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