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色未沾尘
3354首白牡丹古诗赏析
王传学
牡丹花色彩斑斓,被誉为花中之王。颜色多达200种或300种,其中暗牡丹尤其令人羡慕和喜爱。白牡丹因其冷色品质而不受欢迎。然而,在吟咏牡丹的古诗中,仍有一些吟咏白牡丹的诗,显示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唐代诗人王贞白的《白牡丹》赞美白牡丹的芬芳和光明:
谷雨洗涤纤维元素,切为白牡丹。
香、玉、淡粉、泥银盘。
晨露湿,夜寒。
家属化着淡妆,默默地靠在朱柱身上。
对联的前两句以美好的想象开始,为全诗定下了赞美的基调。“谷雨”是指季节和这个季节的雨。“谷雨”在春末夏初。这时,好雨把白绫洗干净,剪成艳丽的白牡丹花。诗人的想象是多么美好,比喻是多么奇妙。“洗”字用得生动,而“剪”字处理得更巧妙。
对联两句分别写牡丹的香和色:奇香似玉盒,清色似银盘。这两句写得好,又香又亮。
这两句话用清晨和深夜不同的场景进一步赞美了白牡丹的美。“初晓鲁花湿”,这个“湿”字显得娇艳;“夜冷月冷”,而“倾”字将月光的颜色融合在一处,使其闪闪发光。
最后两句用拟人化的手法把对白牡丹的赞美推向了顶峰。不再是,是一个化了点妆的美女(《全唐诗》“家庭彩妆”,把“家”字投注“一份好工作”),默默地倚在月下朱柱的边上。在诗人眼里,这个白牡丹是一个优雅、优雅、温柔的女孩。古人云:“、是天下第一美人。好妆容,好淡妆,衣服粗糙,头发凌乱,不遮国色。”(清周记《介存斋论词杂著》)“淡妆总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然而,读了这首诗,人们会觉得淡妆素雅的白牡丹胜过浓妆的红牡丹。
全诗想象力丰富,比喻准确,对仗巧妙。后两句更具拟人神韵,不失为白牡丹的代表作。
唐代诗人韦庄的《白牡丹》歌颂了白牡丹的色香味美:
不要嫉妒闺房里的新化妆师,而要以陌生人的傅芬郎为耻。
昨晚,月亮像水一样泥泞,开始只是愉快的。
这首诗赞美了白牡丹的色香味美。前两句用古代著名的美女和美男子作比喻,表现白牡丹的白净之美。“不要嫉妒闺房里的女人,但你必须为她的丈夫和妻子感到羞耻。”在闺房里,请不要嫉妒用白粉化妆的美女。那种名贵的衣服,比不上你的端庄。当你在路上遇到像言和这样善于粉饰自己外表的美男子时,你可能会为自己感到羞愧。东汉时,女子用粉擦眼睛时,有一个乌鸦状的印记,曾经很流行。据说是季梁的妻子孙寿创作的。“伏芬郎”是指三国时魏国的言和。103010曰:“颜虽自得,动静粉帛(白)不去手,走而照顾影。”这两首诗把白牡丹置于一个美丽的女人和一个英俊的男人之间,并把他拟人化。从字面上看,牡丹之美优于前者,劣于后者,但本质上却隐含着一个简单的道理:矫饰之美不如自然之美。
最后两句深赞白牡丹之美,无痕好闻。“昨天晚上,月亮像水一样浑浊,你只有开始的时候才能感受到香味。”赏花的背景设置在夜晚的月光下,使得月亮的亮度与白牡丹的白色交融,就像一个清澈的水波,若有所无,若有所隐,给人一种清新透明的感觉。这将白色的美发挥到了极致,好像它已经失去了它的颜色,但它获得了更多的颜色
全诗色香味俱全,却没有保持色香味。文笔优美,意境优美,魅力十足,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清新自然,给人以意味深长的艺术享受。
宋代诗人欧阳修的《魏略》赞美白牡丹的美和芬芳:
癞蛤蟆精神满雪,春日一夜花香。
把玉柱藏在苏鲁的枝头,在阳光明媚的宫廷里揭开银杯。
诗的开头,诗人用借代把月亮里的癞蛤蟆换成了月亮,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月亮的本质和雪的精神,孕育出了像白云一样明亮的白牡丹的根、茎、叶。当春天回到大地,春天温暖的空气进入她的气味,白牡丹一夜之间绽放,芬芳清新。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把晚上睡在外面的白牡丹比作藏在树枝里的白玉碎片。把阳光明媚的庭院晨风中盛开的白色白牡丹比作白色的银杯子。白牡丹的外表优雅、美丽、动人。
诗人以高度的概括、奇特的想象和联想、多样的修辞手法,赞美了白牡丹纯洁、美丽、优美、芬芳、宜人的特点。
宋代诗人苏轼的《白牡丹》歌颂了白牡丹的纯洁:
身在千叶之西,在春风谈笑风生,不好。
就像后厅的冰和玉。和游泳的蜜蜂无关。
(孔子嗓子好,客人却没人看。)
诗人最早写的是城西的红牡丹在春风起舞,红花醉如美人,令人怜惜。但是怎么能和孔子知府堂后面的白牡丹相比呢?纯净干净,连飞来飞去的蜜蜂都舍不得采蜜。它突出了白牡丹简单、优雅和高贵的本质。
清代诗人潘韶的《和孔密州五绝堂后白牡丹》赞美白牡丹的素雅之美:
五颜六色,光是羌族就产生了白色的身体。
看起来我讨厌繁荣和拯救太素,我愿意扔掉财富和财富。
清贫。琼葩到底羞争艳,国色原来不染尘。
昨夜月明浑似水,只疑瑶岛集仙真。
此诗是诗人赏牡丹有感而发,这诗就是他的审美观。他认为在万紫千红的春天里,牡丹的华丽是美的。而白牡丹洁白素雅,不贪荣华富贵,不与百花争艳,是真正的不染芳尘的国色天香,是集琼岛仙气于一身的真正的花王。
白牡丹素雅高洁,却不被一些富贵子弟重视,引起了一些诗人的不平。唐代诗人裴潾的《白牡丹》,赞美白牡丹志节高尚,感慨其不受重视: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先开紫牡丹。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诗的开头写紫牡丹花色鲜丽,炫目耀眼,博人垂爱,而白牡丹却遭到冷遇。后二句写白牡丹姿容秀逸,端庄素雅,惋惜它不被时人重视,感慨人们未能慧眼识真。白牡丹花大如盘,洁白晶莹如玉,朴素淡雅而不失其风韵,“玉盘承露”一句形象地描绘出白牡丹莹洁的本质和优雅的风姿。再用一个“冷”字,在写出白牡丹遭人冷遇的同时,更写出其情趣高雅,志节高尚。它素雅宜人而不妖冶夺目,芳姿丽质却不哗众取宠,别有清韵而不屑与大红大紫的深色花争艳斗丽,若是月白风清之夜观赏白牡丹,花月辉映,风神更绝。可惜人们都随了流俗,难有真赏。世人缺乏识真的慧眼,那么真才之落寞又何足为怪!
此诗写得含蓄而不隐晦。诗人的感慨寄托之意比较明显,但又并未明白说出,而是寓含在形象的对比描写中,即所谓意到而笔不到。长安豪贵对紫牡丹与白牡丹一垂爱、一轻视是对比,紫牡丹与白牡丹一浓艳、一淡雅也是对比。诗人在这种对比描写中表现出对白牡丹的欣赏和赞美,流露出对世风流俗的不满和对真才命运的关注。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白牡丹》,借花抒情,抒发了内心的不平:
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
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
白牡丹由于颜色素淡,冷若冰霜,无人喜爱,但它也有牡丹的芳名啊!这是诗中前两句对牡丹的描写,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长得冰肌玉肤却独处一隅遭人冷落的冷美人。诗的后两句,直抒胸臆,以花喻己。诗中的“白赞善”,是诗人自指。元和年间,白居易任左赞善大夫,因上表请求严惩刺死宰相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受到冷遇,闷闷不乐。他借白牡丹受冷淡无人喜爱,抒发了自己内心的不平。
这种情感在他的另一首《白牡丹?和钱学士作》,也有表现: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
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
闭在深寺中,车马无来声。
唯有钱学士,尽日绕从行。
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
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
留景夜不暝,迎光曙先明。
对之心亦静,虚白相向生。
唐昌玉蕊花,攀玩众所争。
折来比颜色,一种如瑶琼。
彼因稀见贵,此以多为轻。
始知无正色,爱恶随人情。
岂惟花独尔,理与人事并。
君看入时者,紫艳与红英。
诗中写白牡丹不被人看重:“素华人不顾……无人自芳馨。”诗人感叹道:“始知无正色,爱憎随人情。岂惟花独尔,理与人事并。”慨叹人们的爱憎是跟随潮流的,并不看重本身的价值,流露出诗人对世道混浊、忠奸不分的不满情绪。